熱門搜尋:

爭辦國際數學家大會 2030年有望落戶香江 丘成桐:獲中央允許申辦 讚港擁優勢可勝英日

2025-10-24 04:45:23 香港
●丘成桐表示,若成功申辦ICM,將對香港以至國家的數學教育與科研生態產生深遠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 攝

每四年一度舉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ICM)是業內盛事。這項全球性學術會議至今已有逾120年歷史,在每屆的開幕式上,更會頒發菲爾茲獎、奈望林納獎、高斯獎和陳省身獎章等重大獎項,備受各界矚目。本身是菲爾茲獎得主的知名數學家丘成桐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透露,去年初獲中央允許申辦有關大會,並已選址香港爭取舉辦2030年ICM。他指香港具有中西薈萃、高度開放的學術環境、國際航線通達、英語使用便利等優勢,對全球學者都很具吸引力,有信心可以勝過英國及日本這些競爭對手。若成功申辦,將對香港以至國家的數學教育與科研生態產生深遠影響。●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香港孕育過一批在1960年代活躍的傑出數學家,如蕭蔭堂、鄭紹遠等,他們的學生分布全球,對內地的學術界起到『搭橋』作用。」今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創院院長的丘成桐表示,若可透過ICM吸引頂尖數學家來港,相信可以帶動香港的學術發展。

他透露,去年初獲中央允許申辦ICM後,考慮到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本是首選,但北京曾在2002年舉辦ICM,吸引了逾百國家及地區的逾3,500名數學家參與。丘成桐解釋,雖無明文規定,但同一城市鮮有機會舉辦兩次,是因為活動主辦單位──國際數學聯盟(IMU)一般不大鼓勵同一個城市在二三十年之內重複舉辦,「因為世界很多地方都希望輪流。」

由於香港從未承辦過,加上香港本身城市規模適中、交通便利、有使用英語的環境,甚有優勢,而香港曾有多位數學家在ICM上作一小時報告,顯示其作為全國重要數學重鎮的潛力,例如1994年香港數學家莫毅明受邀在ICM發表演講,而2026年ICM他將再次獲邀發表一小時大會報告。

冀以ICM帶動基礎科學普及投入

不過,丘成桐留意到近數十年來,對純粹學術研究有濃厚興趣的香港學生相對減少,故期望以ICM為契機,帶動基礎科學的普及與投入,「例如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當時鼓勵到不少青年投身體育發展,相信ICM可帶動類似效應。」

被問及籌辦ICM的挑戰,丘成桐強調,首先需要獲得世界主要學者與本地學術界的廣泛支持,確保與會者在學術上真正受益;同時政府與大學需形成共識,「五千人規模的大會需要充足經費、酒店與場地資源,並妥善安排多元活動。」

目前,申辦ICM的主要競爭對手為日本與英國,據聞英國有金融機構願意承擔全部經費,丘成桐表示,香港有強大籌募資金及舉辦大型會議經驗,估計項目需斥資約1.5億元,現已籌得約一半資金,並獲得中國數學會支持。

日本在數學上實力強、菲爾茲獎得主眾多,但丘成桐認為,日本在國際學者比例與學術開放程度上相對保守。相對而言,內地與香港的研究機構更國際化,「以清華數學研究院為例,現有約75位非華語留學學者,且校方很支持及照顧第三世界學者的來訪,會為他們提供來訪的經費,這種開放與吸引國際學者的策略,很符合國際學術共同體的期待。」

丘成桐表示,若經費充足,且行政工作順利,有信心爭辦成功,並預計可為香港在基礎科學領域樹立榮譽形象,促進高科技創新構想的提出與落地,為企業發展提供必要的基礎科研支撐。

「要做一流學問,必先見識一流學問」

「要做一流學問,必先見識一流學問。」他強調,ICM可讓國際學者到港合作,帶動學生與博士後的交流,讓年輕人接觸到世界一流的學問,又希望在大會上設置人工智能與數學關係的專場討論,及推動面向公眾的科普與教育交流。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