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香港自1983年起實施聯繫匯率制度,目前港元匯率固定為7.75至 7.85區間兌1美元。除了在1998年及2005年有過兩次重大的優化措施外,多年來一直行之有效。這制度多年來建立的國際公信力,是建基於長期而穩定、符合市場規律的設計,高透明度和制度化操作,以及穩健的外匯儲備。最近有政黨建議香港應考慮讓港元與美元脫鈎而改與人民幣掛鈎,以進一步融入國家金融體系云云。依筆者之見,若從經濟與金融的角度審視,此舉風險非常巨大。
聯繫匯率制度是香港四十年來金融穩定的基石,若貿然改變不單會動搖國際投資者信心,更會對貿易、物價、資金流動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帶來連鎖衝擊,本文會從不同層面分析脫鈎的嚴重後果。
與國際貿易價格接軌
目前香港貿易總值約八成以美元或美元結算體系進行,尤其在能源、原材料及高端科技產業,美元乃主導貨幣。若港元改與人民幣掛鈎,企業在跨境貿易時需同時承受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令對沖成本上升,削弱國際定價透明度,國際投資者難以預測香港資產價值。香港吸引外資原因之一是其匯率制度與國際接軌,投資者可直接用美元進出香港市場,無需面對中國內地的資本管制。在內地尚未完全開放資本賬的背景下,若與人民幣掛鈎,外資或將視香港不再是自由兌換體系,對外來直接投資及證券投資構成不利影響。
有利穩定商品進口價格
港元與美元掛鈎使香港進口價格與全球商品價格相對穩定,若改與人民幣掛鈎,香港受中國內地的貨幣政策與通脹變化影響,內地的生產者物價波動及信貸周期,亦會透過匯率影響香港。由於香港的進口食品、燃料及消費品主要以美元計價,若港元與人民幣掛鈎,當人民幣兌美元走弱時,港人將面對即時的輸入性通脹,物價大幅上升。這不僅影響香港居民生活成本,增加輸入性風險和外匯對沖成本,更會削弱特區政府控制通脹的能力,影響民生和政府管治。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中最關鍵的基礎是貨幣兌換與資金進出自由,以及穩定的匯率制度。聯匯制度提供明確的匯率預期,吸引國際資金將香港作為避險與資產配置中心。若與美元脫鈎,國際資本將重新評估香港市場的風險。人民幣並非自由兌換,國際投資者因難以自由兌換及匯出資金,會擔心香港是否仍可確保資金自由流動,而將金融資產轉移至新加坡或東京,削弱香港作為全球資金樞紐的吸引力。
發揮內企出海防波堤作用
港元掛鈎美元由貨幣發行局支持,外匯基金持有超過四千億美元儲備,足以維持匯率穩定。若改變,則需建立全新的市場干預及儲備管理機制。人民幣本身受市場與政策雙重因素影響,波動性較美元為高,當人民幣在國際市場面對貶值壓力時,港元也將被動貶值,資金外流風險上升。這將觸發金融市場套利與投機活動,增加金融體系不穩定性。市場信心一旦動搖難以恢復,對香港影響巨大。
香港長期作為中國內地企業與資本進入國際市場的防波堤,內企可藉港股、離岸債券或金融產品,有效地吸納外資。若港元改與人民幣掛鈎,這個橋樑角色必被削弱,外資將視香港與內地幾乎無異,內企走出去的便利性亦會下降。香港協助內地資本國際化過程的緩衝及測試功能將大幅削弱,影響中國內地企業進入國際市場。
中央一直支持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發揮連接內外的功能,香港現行的聯匯制度正正提供了「一國兩制」下的制度紅利,使香港能同時連接人民幣圈與美元圈,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去貢獻國家。
這種制度互通性正是香港金融優勢的根基,若港元與人民幣掛鈎,國家及香港將失去這制度紅利,香港也難於在國際金融體系中扮演國家聯接國際市場的中介者角色;資本市場的改革開放,也會失去一個成熟的實驗場與緩衝區,對國家金融開放戰略有害無利。
為國際投資者信心象徵
聯匯制度不僅是香港金融穩定的基石,更是國際投資者的信心象徵。任何改動都必須以經濟理性為前提。香港要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非要放棄聯匯制度,而是在維持國際信任的基礎上,強化人民幣離岸市場功能,讓穩定的港元及人民幣發展形成互補格局,才是長遠繁榮之道,真正能得到中央認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舉。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