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柱
10月23日閉幕的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十五五」藍圖,明確提出全會提出了「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不斷提高,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在此基礎上再奮鬥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實現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大幅躍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戰略部署既為國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指明方向,更為香港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提供了歷史契機。作為國家發展大局中的重要一極,香港當以「超級聯繫人」之姿,更須有主人翁意識,將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十五五」規劃實施注入獨特力量。
香港可以充分發揮其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準高的優勢,助力國家化解風險挑戰。在國際貿易方面,香港可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靈活應對地緣政治博弈,選擇採取對國家和香港更有利的政策。依託國際調解院總部所在地優勢,香港可構建更具公信力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幫助內地企業化解國際經貿風險。在金融創新方面,香港可以成為國家的「沙盒」,先行先試,成為國家政策的試驗田和風險防範制。
金融領域是香港的強項,「十五五」期間,全球領先、越來越優化的香港聯交所將為內地企業融資發揮更大作用。香港可進一步拓展綠色金融、人民幣債券、外匯交易及跨境支付系統,增強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同時,香港可以發揮科研優勢,做好「科技金融」文章,吸引國際資本投資中國科技企業,促進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
在培育新質生產力方面,香港具有成為策源地的潛力。香港在人工智能領域有扎實基礎,生物醫藥、低空經濟等領域也在不斷發展。香港的高校在人工智能研發方面成果顯著,可與內地企業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通過與內地產業體系的深度協同,香港能夠推動創新資源跨區域整合,形成「研發在香港、轉化在內地、市場在全球」的協作模式,為國家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新動能。
文化體育方面,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可進一步發揮國際金融中心優勢,支持文化企業在港融資,推動中國文化「抱團出海」。在體育領域,香港可以打造體育經濟,培育本土體育品牌IP,加強國際體育人才培養,爭取體育標準制定話語權 。
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作用,香港需要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繼續鞏固提升「十四五」規劃賦予的「八大中心」定位。站在「十五五」開局的歷史節點,香港工商界當以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從金融創新到科創突破,從風險防控到文化傳播,香港的每一項優勢都與國家需求高度契合。唯有不斷深化與內地的要素協同,香港才能在貢獻國家發展的過程中實現自身繁榮,讓「一國兩制」的實踐在新征程上綻放更耀眼的光芒。
(作者為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主席、香港經濟智庫主席、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安徽省政協委員)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