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紫砂,不只是日用茶具,更是中華文化的器物語言。上世紀中葉為出口創匯,宜興紫砂被逐漸剝離了傳承了數百年的手工藝術與文化屬性,以大規模低價批量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生產模式,向外國傳播中國茶道與茶具文化長逾數十年。然而,隨着近年原材料與人工成本節節攀升,宜興紫砂壺出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外貿訂單萎縮與直播銷售退貨率高企的雙重困境,業界開始重新審視紫砂的文化價值與工藝定位。
多名從業者接受香港文匯報新聞調查部採訪時均表示,以手工壺為核心、文化故事為載體,打造具有藝術品味與生活美學的高端紫砂產品,或許是重振宜興紫砂出口的破局之道。這場因成本倒逼而催谷的產業升級,迫在眉睫,但或許會為諸多擁中國特有文化基因的出口商品乃至傳統製造業提供可行性借鑒。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