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科研人才是全球未來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表彰在各自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的科學家,2025年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昨日舉行,向4名傑出科學家頒發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及數學科學獎三大獎項,為本港連日的科研盛事揭開序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典禮上致辭時指,特區政府正持續投放大量資源,全力推動科技創新發展,並積極鞏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及創科中心的地位。他提到,本月剛宣布有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將加盟本地大學,他感謝各位科學獎得主及本地世界級學者的貢獻,並堅信他們將繼續推動香港邁向國際教育及創科中心新高峰。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興偉
今年邵逸夫獎天文學獎由約翰·理察·邦德及喬治·艾夫斯塔希歐共同獲得,生命科學與醫學獎頒發給沃爾夫岡·鮑邁斯特,數學科學獎則由深谷賢治奪獎。每個獎項均設獎金120萬美元(約930萬港元)。
昨日在灣仔會展舉行的頒獎禮由李家超主禮,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羅永綱,及外交部駐港公署署理特派員李永勝,以及約600名來自政界、科學界及教育界的嘉賓雲集現場,共同見證這項國際科學盛事。
港校吸引世界頂尖學者專才來港
李家超致辭時表示,邵逸夫獎是香港本土創立、享譽國際的科學獎項,特區政府會繼續與其緊密合作,發揮科學潛力,為建構未來充滿希望和創新世界作出貢獻。
他自豪地說,香港現時有五所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在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THE)2026年度世界大學排名中,更有六所大學晉身全球前200位,八所資助大學全部上榜。《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亦顯示,香港總體排名全球第四,科學學科畢業生百分比繼續居全球首位。這些佳績彰顯了特區政府在教育及創科政策上的成效。而香港優秀高等院校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才華橫溢、勤奮好學的青年,同時亦吸引世界頂尖學者及專業人才來港。
各得獎者先後於典禮分享感言。因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而共同獲獎的邦德提到,在獲知得獎時,他和艾夫斯塔希歐正在參加「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發現60周年」的活動,慶祝這一宇宙第一道曙光自發現以來帶來的深遠啟示,這一獲獎時刻意義非凡。
回顧研究歷程,他將之比喻為一場思想與成果的流動盛宴,並慶幸能與來自不同年齡層、領域內眾多優秀的同道攜手同行,彼此在星空下建立深厚友誼。
得獎者盼共同守護科學自由
艾夫斯塔希歐憶述,最初投身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研究時,從未想像過能達到如普朗克衛星般的精確測量水準,如今在和同伴的共同努力下夢想成真,令人振奮。他特別感謝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尤其是妻子,直言與一位癡迷科學的伴侶生活並不容易,對家人的包容與陪伴表達由衷感激。
鮑邁斯特提到,其獲獎的冷凍電子斷層成像術,至今已在結構細胞生物學領域站穩腳跟,助力人類更好地理解細胞內部運作,未來更有望推動新藥物的開發,但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仍待深入探索,而正是對未知的追尋與意想不到的發現,組成了科學研究的樂趣。他期望,科學無國界的理想能夠延續,雖然現實世界有種種限制,但應共同守護科學的自由與交流。
深谷賢治表示,能獲此享負盛名的獎項,感到無比榮幸和激動。他直言,數學家的工作往往難以為外界所理解,即使向街上的人解釋,能被明白的機會微乎其微。然而他強調,即便如此,大多數數學家依然渴望被理解和認可,如今自己的研究成果獲得業界肯定,讓他倍感欣慰。
2025年獲獎科學家
天文學獎
得獎者: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暨多倫多大學教授約翰·理察·邦德(John Richard Bond);劍橋大學天體物理學教授喬治·艾夫斯塔希歐(George Efstathiou)
得獎原因:表彰他們在宇宙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尤其是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漲落的研究。相關預測已得到了大量地面、氣球和太空觀測儀器的驗證,從而精確測定出宇宙的年齡、幾何結構和質能含量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得獎者: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榮休所長沃爾夫岡·鮑邁斯特(Wolfgang Baumeister)
得獎原因:表彰他對於冷凍電子斷層成像技術(cryo-ET)的開創性研發和應用,該三維可視化成像技術使蛋白質、大分子複合物和細胞間隙等生物樣本在自然細胞環境中的存在狀態得以呈現
數學科學獎
得獎者: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及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教授深谷賢治
得獎原因:表彰他在辛幾何學領域的開創性工作,特別是預見到如今被稱為深谷範疇的存在,該範疇由辛流形上的拉格朗日子流形組成。同時,他也領導了構建這一範疇的艱鉅任務,並隨後在辛拓撲、鏡像對稱和規範場論方面作出了突破性且影響深遠的貢獻
資料來源:邵逸夫獎基金會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