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教大漫談】「長者互助」模式構建溫暖銀髮社會

2025-10-22 04:18:41 教育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

隨着全球人口老化日益加劇,香港作為亞洲人口最長壽的地區之一,正面臨嚴峻的挑戰——長者孤獨感問題。

根據調查,約有45%的本地長者表示「有時或經常感到孤獨」,而這種孤獨感並不僅僅是情緒上的問題,更直接影響心理健康、身體機能,甚至加速認知退化。自新冠疫情後,社交距離政策令不少長者的生活圈大幅縮小,與社會脫節感進一步加深,導致醫療與長期照護需求增加,對公共資源構成壓力。

為深入探討此現象並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我們團隊開展了一系列的創新研究,透過多種設計嚴謹的隨機對照試驗,驗證不同介入策略的成效。

參與義工活動可降低孤獨感

研究團隊招募了375名有意參與義務工作的50至70歲孤獨長者,並隨機分為兩組,分別是義工長者(下稱:義工)及低收入獨居長者(下稱:長者)。兩者在參與研究之前均自評有顯著孤獨感。義工組接受相關訓練工作坊培訓,而對照組則接受同等時間的心理教育培訓。

首項研究是雙重隨機對照試驗,旨在研究參與義工活動是否能夠降低孤獨感。義工透過電話「積極行為介入」[註1]和「靜觀介入」[註2],我們發現,這些介入措施比「友同行」[註3]更有效幫助常被忽視的長者走出孤獨,重建社交聯結,並改善心理及生理健康。

此外,招募退休人士作為義工,不僅滿足了疫情期間龐大的服務需求,也為義工自身帶來新的生命意義。

另一項三臂隨機對照試驗,則比較「增強智慧的敘事治療」「以同理心為中心的介入」以及「友同行」三種介入模式。結果發現,敘事治療在減輕孤獨、改善睡眠質素與減少抑鬱症狀方面表現最為顯著,且參與者的社交孤立程度會影響其介入效果,顯示個人背景與處境需納入介入策略考量。

我們亦提出一項創新的四臂單盲隨機對照試驗,結合個人層面、人際層面及社區層面的多重介入,並與傳統照顧方式作比較。

這項研究以單一、雙重及三重介入組進行設計,強調整合式的介入。

義工分別透過電話形式,以及多元化的社區活動,力求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達至最大效益。

此外,這項研究亦旨在深化對多層次孤獨感介入的理解與應用,為未來大規模、可持續且高效的孤獨感紓緩策略奠定堅實基礎,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力量。

研究結果反映出,政府和相關社福機構可以為有能力在社會出現危機時貢獻力量,且相對年輕的長者(即本研究中的義工)提供適切的訓練(如義工服務等),令其在人手短缺的時刻作出貢獻。不僅提升長者個人幸福感,亦能眾志成城解決社會問題,並對整個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相較於年長且資源較少的獨居長者,義工長者的角色是成為長者的夥伴,通過長者影響長者的方式,使接受介入的長者能夠感受到關愛,從而更容易接受各種介入的資訊。

總結而言,這些研究從不同層面提供了實證基礎與可行方案,既在學術上具有創新性,也回應了當下香港長者群體的迫切需要。

我們深信,透過多方努力與精準介入,更能周全地關懷長者,構建一個有溫度、有連結的銀髮社會,並提供了實踐的方向,有效幫助長者走出孤影,安享豐盛的晚年。

●鄧鳳怡小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科學與政策研究學系博士生)

●周基利教授(香港教育大學社會政策講座教授)

附註

[1]:積極行為介入Behavioral Activation

透過增加長者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改變日常的行為,從而改善他們孤獨感或抑鬱症狀。

[2]:靜觀介入Mindfulness

透過溝通心靈和感官的介入,旨在提升長者的集中力及處之泰然的能力,從而改善他們孤獨感或抑鬱症狀。

[3]:「友同行」介入Befriending

透過愉快及互動的對話,與長者有持續的傾談和討論,從而建立關係及友誼。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