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研究制定「十五五」規劃建議,旨在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推動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的戰略任務取得重大突破。《人民日報》20日在頭版刊發署名為任仲平的文章《引領未來,中國做對了什麼》。文章指出,每逢重大歷史關頭,中國共產黨總是能夠科學把握歷史方位與形勢變化,制定正確的政治戰略策略,指引中國人民戰勝無數風險挑戰、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在世界百年變局中,中國提供了穩定性和確定性。」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五年規劃是一個獨特視角。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密碼」。不少國內外學者表示,中國的五年規劃堪稱長期戰略規劃的典範,這種「長期主義」對全球發展理論具有創新性貢獻,成為理解中國的發展路徑及其全球角色演變的一把鑰匙。
引領未來,中國做對了什麼?文章指出,新時代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開放的偉大實踐中,蘊含着生動而深刻的答案。
——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在綠色轉型中推動發展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是引領中國未來的關鍵所在。
文章指出,堅持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各種不確定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奠定堅實物質技術基礎。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穩定錨、全球綠色發展的引領者。
「到2035年,中國全經濟範圍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爭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氣候適應型社會基本建成。」前不久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
對照《巴黎協定》要求、體現最大努力,中國承諾的這一目標,彰顯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
一諾千鈞,言出必行。信心從何而來?
源於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新質生產力為支撐,高質量發展擁有強勁動能與綠色底色。
綠色低碳轉型是時代潮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中國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路。
與此同時,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新時代偉大成就和變革的顯著標誌,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更加凸顯。
「十四五」時期,以「雙碳」目標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我國構建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體系、新能源產業鏈,成為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國際人士感嘆:「大力發展綠色技術,通過綠色轉型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國正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典範。」
——「我們要堅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讓現代化更好回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力量之源。
文章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高質量發展與高品質生活緊密結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匯聚起磅礡力量。中國擁有全球最具成長性的超大規模市場,更擁有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敏銳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歷史性變化,把解決高質量發展問題與順應人民高品質生活新期待有機統一起來,創造性地把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變成挖掘發展潛力、增強發展後勁的過程。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創舉。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體現了我們黨對「三大規律」認識的深化,彰顯了堅持為崇高理想奮鬥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蘊含着創造歷史的強大動力。今年3月發布的《2025年愛德曼信任度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繼續全球領先,對未來的整體樂觀程度也穩居全球第一。
高品質生活和高質量發展雙向奔赴,今天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變為現實,正在黨的領導下信心百倍書寫着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堅持系統觀念,要統籌兼顧、辯證施策,處理好經濟和社會、政府和市場、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發展和安全等重大關係」,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有力保障。
文章指出,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以高效能治理促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提供堅強保障。中國在實現「人類歷史上非凡的經濟轉型」的同時成為「世界公認的最安全國家之一」。
有國際人士認為,「中國治理模式更能為人民提供穩定、繁榮和自由」。實踐告訴我們,中國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靠的是制度,靠的是我們在國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新時代以來,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日漸成熟定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築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重要保障。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數智賦能,治理高效。
在數字時代挺立潮頭,中國積極分享數字治理經驗,推進人工智能能力建設普惠計劃等。今年9月,中國宣布未來5年將在全球發展資金庫項下設立「數字能力建設專項資金」,支持全球發展倡議「數字南方」品牌。在個別超級大國「離群」之時,中國的「開源式現代化」正在為欠發達國家注入新動能。
「西方總試圖用『奇跡』解釋中國過去40餘年的快速發展,卻忽視了其背後的系統性設計。目光長遠、務實創新,這是中國給世界帶來的智慧。」曾在華生活18年的西班牙作家胡里奧·塞瓦略斯,在自己的書中記錄了關於中國治理的思考。
今天,「中國之路」越走越寬廣,「中國之治」更顯優越性,「中國之理」煥發強大道義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永遠是世界的和平力量、穩定力量、進步力量」,這是中國引領未來的人心所向。
文章指出,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拓展更大發展空間。中國引領全球共同開放的時代潮流,被寄予「未來持久的希望」。
開放,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十四五」時期,儘管外部挑戰風高浪急,「脫鈎斷鏈」「小院高牆」甚囂塵上,中國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
以開放共贏為鮮明特徵,中國經濟航船破浪前行,成為全球包容性發展的典範。
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歷史答案」,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答案」,中國共產黨把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式現代化不追求獨善其身,堅持同球共濟、和合共生。
以人民之心為心,以天下之利為利。今天的中國,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公平正義的一邊,成為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公共產品提供者。
文章最後強調,從置身「世界歷史之外」到引領世界發展潮流,中國式現代化以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開闢了人類邁向現代化的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大道如砥,大勢如潮。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保持戰略定力,增強必勝信心,激發只爭朝夕、永不懈怠的奮鬥精神,未來一定屬於我們!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專家:中國發展將為全球提供穩定錨

(香港文匯報記者任芳頡 北京報道)二十屆四中全會20日於北京召開,全會將審議「十五五」規劃建議。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賈若祥20日在中國記協「新聞茶座」上表示,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始終堅持國內國際統籌原則,對國際形勢的科學分析與動態研判是中國歷次五年規劃編制的核心考量。「儘管國際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將為全球提供穩定錨。」

「改革與開放始終是中國發展的致勝法寶。」針對中美貿易戰長期化及科技封鎖等挑戰,賈若祥指出,中國目前正由原來的促進要素自由流動的開放、促進投資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開放,發展為不斷推進制度性開放,通過完善自貿試驗區、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國家級新區等開放平台功能,拓展開放領域與潛力。
變局中開新局 危機中創造新機遇
對於「十五五」規劃編制是否涵蓋近期全球貿易形態劇變,賈若祥回應,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始終堅持國內國際統籌原則。中國作為貨物貿易大國,進出口規模佔GDP比重顯著,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體系。儘管國際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為全球提供穩定錨。
「對國際形勢的分析是中國每次編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都要充分考量的一個非常重要內容,編制規劃時要在這種變化當中捕捉有利於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在變局當中要善於開新局,在危機當中能夠創造新機遇,這就要靠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賈若祥說。
此外,「十五五」規劃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基本思路研究重點,其核心在於通過技術創新推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賈若祥認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需從三方面着力:一是推進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如紡織業通過人工智能、數據要素賦能實現效率顯著提升;二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如新材料、醫藥大健康等領域突破,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躍升;三是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生產線動力,同時通過跨區域協同互動,將東部沿海技術優勢與中西部發展潛力結合,轉化區域梯度差為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