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楚君
(作者為華坊諮詢評估可持續發展諮詢部經理)
根據《2025年全球風險報告》顯示,10年長期風險前四項均與環境相關,首位是極端天氣事件。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未來五年中至少有一年會超過2024年成為最熱年份的機率達80%,颱風、暴雨頻率將攀升,對商業物業的損害直接影響資產價值穩定性。
香港位於亞熱帶,近半年氣候溫和,但熱帶氣旋、強烈冬夏季季候風頻發。其中12層辦公樓窗牆比約40%,颱風暴雨來襲時窗戶易損壞滲水,近岸低窪物業更可能因水浸而停運。近年「山竹」及「樺加沙」颱風導致部分物業承擔高維修費與租金損失,資產短期貶值。長期抗風險不足還會降低信譽,影響出租與轉售。
預防成本遠低於災後損失
提升物業抗氣候風險能力是維護資產價值的核心。企業通過定期檢查窗戶、強化防洪措施以及升級智慧監控減少停業損失,或在建築設計時參照綠色建築評級體系〈如BEAM Plus 、LEED〉,選用隔熱抗風的外牆建材、配置雨水回收系統。這類措施能降能耗、強抗風險力,提升資產競爭力,吸引穩定需求租戶,保障租約租金,還能提高估值與轉售價,但當前業界仍存在「重事後修復、輕事前預防」的傾向,部分企業因短期成本考量規避長效措施。事實上,事前預防成本遠低於災後損失,企業需轉變短期思維,建立長期風險管理視角。

同時,香港交易所近期頒布的氣候要求,推動上市公司將氣候風險與機遇及應對策略融入規劃。這項政策不僅強制披露,更彌補過去缺乏統一評估指標的空白,助力形成「評估-應對-驗證」閉環,從而提升行業抗風險水平。
此外,轉型風險(如政策限高能耗建築及市場偏好綠色物業)也影響資產價值。若物業未及時轉型,可能面臨能耗罰款、出租率下降,最終導致資產貶值。目前企業多通過融資、制訂轉型計劃應對,但不同規模企業轉型能力有差異,未來需建立多層次支持體系,避免行業分化。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