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紫祥 全國政協委員 大灣區金融科技促進總會會長
近日,渣打銀行與香港貿發局聯合發布第三季度「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顯示,期內營商活動「現狀」指數升至54.7,創下四年來新高,「預期」指數亦攀升至55.7,為近兩年高點。這一數據反映出,儘管全球經貿環境仍面臨美國關稅政策等不確定性,粵港澳大灣區憑藉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化推進,展現出強勁的經濟韌性與企業信心。這一成績不僅體現了大灣區在國家「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戰略地位,更揭示了金融科技在推動區域協同、產業升級與風險應對中的重要作用。
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
從數據來看,大灣區營商信心的回升,主要得益於兩大因素:一是外部環境短期趨穩,近期國際經貿環境階段性趨穩,部分外需市場復甦為企業帶來信心;二是區域內產業鏈與市場網絡的整合效應持續釋放。其中,「新訂單」指數大幅上升8個百分點,顯示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增強;而製造業、貿易業與金融業的同步復甦,則印證了大灣區多元產業結構的協同優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現狀」與「預期」指數分別大幅上升8.3和7.3個百分點,反映出香港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建設的國際金融樞紐,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獨特優勢,在股市回暖、IPO活動暢旺的帶動下,正重新激發經濟活力。這也說明,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良性互動,是區域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重要支撐。
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科技作為連接實體產業與金融資源的關鍵紐帶,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隨着大灣區加快推動跨境數據流動、粵港澳大灣區跨境數字人民幣試點、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金融科技企業在促進貿易結算效率、降低融資成本、管理匯率風險等方面提供了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在企業為應對關稅不確定性而採取「提前付運」策略時,金融科技工具能夠協助企業優化現金流管理與供應鏈金融安排;而在開拓新興市場的過程中,數字支付與跨境電商平台也為中小企業降低了國際化門檻。這些創新實踐,不僅契合調查中所指出的「企業分散業務趨勢將持續」的戰略方向,也進一步強化了大灣區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樞紐的功能定位。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當前大灣區的經濟回升仍面臨挑戰。中美貿易談判的不確定性尚未完全消除,企業對外部市場的依賴仍存風險;同時,區域內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部分傳統行業需通過數字化轉型與業態創新實現突破。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的發展需進一步聚焦服務實體經濟,與產業轉型需求深度耦合,更應着眼於構建開放、安全、高效的區域金融生態系統。這包括推動大灣區內監管標準協調,促進跨境金融產品創新,加強數據隱私與網絡安全合作,推動大灣區「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育機制,聯合內地與港澳高校定向培養複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只有這樣,大灣區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全球環境中持續提升經濟韌性。
兩地構建金融科技新生態
展望未來,隨着大灣區一體化進程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將在促進資金融通、產業協同與科技創新方面扮演更核心的角色。我們期待,特區政府、企業與行業組織能繼續加強合作,以金融科技為抓手,推動大灣區實現從「製造驅動」到「創新驅動」的轉型升級。同時,香港應充分發揮其國際化、法治化與金融專業化優勢,與大灣區內地城市形成互補共贏格局,共同構建國家《金融科技發展規劃》提出的「安全普惠、開放共贏」金融科技新生態。
總的來說,大灣區營商指數創四年新高,不僅是區域經濟韌性的體現,更是未來發展潛力的昭示。作為行業推動者,我們將繼續致力於搭建合作平台、促進跨界創新,助力大灣區在挑戰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篇。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