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琳
10月20日凌晨,香港國際機場跑道發生的不幸事件,令全港社會深感震驚與悲痛。一架來自阿聯酋的貨機在降落後衝出跑道,撞向巡邏車,導致兩名地勤人員罹難,這不僅是兩個家庭的悲劇,也是整個航空業界的損失。事故發生後,相關部門反應迅速,順利解救四名機組人員,為後續推進調查奠定基礎。在事故調查結果公布之前,的確不宜對具體原因妄加揣測,但這場悲劇無疑為我們提供了進一步築牢航空安全基石、關注「隱形英雄」——地勤人員作業安全的契機。
首先,這場悲劇提醒我們,航空安全沒有「絕對」,只有「永無止境」的追求,這是一個動態持續的改進過程。根據民航意外調查機構(AAIA)的統計,香港國際機場過去多年保持着優異的安全記錄,但此次事故作為27年來最為慘重的事故之一,提醒人們安全風險始終存在。正因如此,我們應將此次事件視為一記警鐘,而非對過往成就的否定。
作為全球領先的航空樞紐,香港的安全管理體系雖已達到國際最高標準,但面對複雜的運行環境——包括夜間作業、貨機操作特性、跑道條件變化等多重因素,仍需要建立更加精細化的風險防控機制。
其次,這次事故提醒我們將關注焦點投向保障航空安全運行的「隱形英雄」——地勤人員。當公眾將目光聚焦於前線飛行員時,無數地勤人員正日夜在複雜的地面環境中,默默支撐每一架飛機的起降,承擔着飛機引導、貨物裝卸、地面勤務等作業任務。

此次悲劇暴露出現行安全防護體系可能存在三方面薄弱環節:一是夜間作業的可視化與通信保障有待加強,二是地面車輛與飛機的交互安全標準需要提升,三是緊急情況下的避險機制需要完善,或可考慮是否引入智能防撞系統、實時定位技術等數字化管理技術,構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立體防護網絡,確保每一位「隱形英雄」在陽光下安全作業。
最後,維護香港航空樞紐形象的最好方式,是展現從悲劇中學習與成長的能力。現代航空安全已從單純追求「零事故」轉向構建「韌性安全系統」,即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能夠快速響應、有效容錯並持續學習。
此次事件處理過程中,相關部門展現了專業高效的應急響應能力:凌晨3時53分,接到事故報警並確認事故位置後,消防隊員兩分鐘後到達現場。機場管理局於當日上午10時就事故見記者,表示將會協助相關部門,全力配合調查。警方代表亦到場跟進。香港的消防救護系統、民航管理部門和警務監察夥伴所展現出的迅速反應、通力合作和公開承諾等行動,符合國際民航組織(ICAO)關於事故調查的標準程序。後續事故調查的重點亦並非在於單純追責,而是轉向識別安全鏈條中的薄弱環節,並將其轉化為全行業共享的安全經驗。
這次悲劇促使我們思考:如何加強對地面一線人員的作業保護?是否需要推動安全技術創新?進一步提升香港航空的安全運行品質?若能將此次事件的教訓轉化為推動行業進步的動力,不僅有助堅守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的莊嚴承諾,更是對逝者燦爛生命最深切的告慰。
目前,獨立的民航意外調查機構已迅速啟動工作,其嚴謹、客觀的調查過程本身,就是向國際社會展示香港維護飛行安全標準的決心。
(作者為香港政協青年聯會社會事務委員會副主任、華菁會常務理事)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