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蔡崇達談童書創作初心:以文學構築生命教育,回應時代精神困境

2025-10-19 22:35:35 香港
蔡崇達以「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為題探討如何用質樸的文字刻畫生命的堅韌與溫度。(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岳悅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岳悅)暢銷書《皮囊》《命運》《草民》的作者蔡崇達,今日(19日)受邀出席「一本讀書會之名家文學季」系列講座,以「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為題開講,圍繞其代表作及新作《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探討如何用質樸的文字刻畫生命的堅韌與溫度。

《我人生最開始的好朋友》講述閩南小鎮裏,童年黑狗達與6隻小動物的成長陪伴故事,交織阿太、爸爸媽媽以及鄉親鄰里的瑣碎溫暖。這本書不僅寫給孩子,也寫給大朋友,探討了生命的堅韌、陪伴與離別的意義,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蔡崇達分享其創作童書的深層思考,指出童書並非文學的「入門文體」,而是「文學的最高形式之一」。他坦言,這一觀點醞釀了近二十年:「我認定,好的作家都必須嘗試寫好童書。其實前幾年我不是不想寫,而是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已經好到可以寫童書了。」

在蔡崇達看來,童書與寓言相似,承載着文學的本質使命。「寓言通過口耳相傳,讓不識字的人也能感知人性、理解世界。而童書也是守在人心最初生長的地方——它必須用最簡單的、透亮的表達方式。」他強調,用簡單文字表達人性根源性問題,恰是童書創作的難度所在。而談及直接推動力,他透露與兩位女兒的成長密切相關,他觀察到,當下社會經濟震盪導致家庭焦慮層層傳遞,兒童過早被灌輸社會性知識,卻缺乏根本的生命教育。「我們急於讓孩子學習,卻忘了教他們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如何與陌生的情感慾望共處。」他指出,當前青少年精神壓力大,正是因過度強調知識填充,忽略內心秩序建設。為此,他不僅自己創作童書,更呼籲作家群體積極以創作介入生命教育領域。「在劇烈動盪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加固內心根基——如同颱風來臨時,必須加固樹苗的根部。」他將此視為當下最重要的文學命題之一,期盼以「回歸根部」的寫作,為下一代構築精神防禦的力量。

蔡崇達在講座後為讀者簽書。(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岳悅 攝)

《皮囊》电影改编:十年磨一剑

蔡崇達在講座中談及對香港的特殊情感,形容這座城市讓他感到「特別放鬆、特別安心」。他透露,早年因家族中有許多親友定居香港,從小便透過他們接觸到香港的點滴。「小時候第一次喝到的可口可樂、收到的米奇老鼠T恤和文具,都是香港的親友帶回來的。」他回憶,這些來自香港的禮物成為了自己童年記憶的一部分,而許多兒時玩伴也移居香港,進一步加深了他與這座城市的連結。香港的美食或許也是他熱愛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他笑說:「去年參加書展,我帶着母親和小孩在香港住了十幾天,到處尋找美食。我的胖和香港也有關係,香港要負責任!」

此外,蔡崇達亦提到與劉德華(華哥)的深厚情誼。十幾年前,他通過工作認識劉德華,對方待他如弟弟般照顧,常邀請他到家中吃飯聊天。最近,由《皮囊》改編的電影《浪浪人生》正在內地熱映,劉德華亦在其中驚喜客串。蔡崇達透露,劉德華在《皮囊》出版前便提議將其改編成電影,「我當時和華哥、韓寒三個人還組了個群討論,但因為《皮囊》中有不同的故事和命題,在討論選擇哪個故事改編的時候,不僅我、韓寒和華哥的觀點不一樣,甚至每個拉進來的導演和編劇觀點都不一樣。」他直言,此前《皮囊》舞台劇的改編曾引發原著粉絲爭議,正因每個讀者對作品的共鳴點各不相同,故此次電影改編並沒有選擇具體某個故事,而是大家都分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創作,「所以現在這個版本是韓寒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來的。」對於韓寒堅持十年終於將《皮囊》搬上銀幕,蔡崇達表示特別感動:「這十年來他本可做很多其他事,卻始終放不下這個故事,我相信可能是這本書裏面有觸動他的點,而這個點是在其他書裏沒有的,所以他一定要做。」最後他也不忘幽默補充:「韓寒當時跟我說,如果電影被罵慘了,要我站出來承認都是我的決定。」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