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長篇小說《流俗地》繁體版出版 知名馬華作家黎紫書來港分享創作人生

2025-10-19 22:25:32 香港
黎紫書以「流俗地的奇幻與浪漫」為題開講,分享自己的創作體會。(香港文匯報記者蔣湖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蔣湖)在華語文壇,馬來西亞華文女作家黎紫書已是一個現象級存在。藉第二部長篇小說《流俗地》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繁體版之機,黎紫書受邀來港,今日(19日)在「一本讀書會之名家文學季」系列講座中以「流俗地的奇幻與浪漫」為題開講。面對眾多受其作品感染而來的香港讀者,這位成長經歷迥異於其他前輩和同輩馬華作家的知名作家侃侃而談,暢快分享自己的創作體會。

在虛構中尋求創作自由

黎紫書長期生活於美國和馬來西亞兩地,由於《流俗地》在內地讀書市場的突然爆紅,她近年來已多次在內地走動:2023年、2024年均在內地多個城市旅行,和同行讀者見面和對話,今年6月還參加了北京書展。而今次黎紫書在港的分享可謂亮點紛呈。錢鍾書有云:吃到了好吃的雞蛋,往往還想知道母雞是怎樣的。除了對作品中人物的豐富塑造和種種饒有興趣的創作細節之外,讀者對創作了如此一部打動人心作品的作家,自然也有探究了解的興趣。黎紫書早年出身記者,有豐富的新聞工作履歷,既報道過社會底層的各色民生現象和悲情故事,同時也有出入高級餐廳、與富商巨賈政治名人聊天採訪的豐富經驗,如此兼而有廟堂之堂與江湖之遠的工作經歷,對她日後創作出各色馬華人物,有非常大幫助。

儘管頗受上級重視、在報館很有發展前途,黎紫書卻選擇了在35歲那年辭職。「太陽底下無新事,以前覺得很新奇的東西,但當你工作了十多年以後,會覺得這個社會在以不同方式重複同樣的事情。而且自己寫的報道也是大同小異了。」骨子裏喜歡創新的黎紫書,決定開始職業作家的生活。「書寫新聞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限制,有一些話也不見得都能說,那不能說的那些,我可能就需要用小說來說、用文學來說。當我用文學的名義去創作,寫的是虛構,這時候我覺得我更自由、更開放了。」不過,職業作家的道路非常艱辛。華語寫作在馬來西亞一直處於邊緣狀態,馬華作家除了要應對人人都會面對的經濟壓力,還有當地主流社會的長期漠視。之前北京舉辦了一場由馬來西亞官方舉辦的公開活動,邀請黎紫書參加的,反而是中國內地的出版社。

書寫一群毫無戲劇性的普通人故事,怎麼會居然引起了這麼多讀者的關切,這個提問正好勾起作家對創作觀念的回應。「我寫的就是一群普通人的生活,我是一個小說家,小說家應該有能力把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事情,一個簡單的故事,說得好看。當然,也要看作家會用怎麼樣的方式去說。」

黎紫書說:「回過頭來我也在反思,我們平凡的人生中真的那麼沒有亮光嗎?是不是我們已經不懂得去當下的庸常生活中,找出那個溫度跟亮光。所以我去書寫這一群再普通不過的人。很多讀者讀過以後覺得我最喜歡這個人物,或者那個,我就是要用小說把這些人挖掘出來,擺在你面前。希望我的小說可以讓讀者在這些文字裏,在我們看起來不堪一提、乏善可陳的生活中,重新審視自己,找到那些值得欣賞、會讓我們受到安慰的元素,把這些人物找出來。我希望是這樣子。」

黎紫書在講座後為讀者簽書,並與讀者合影。(香港文匯報記者蔣湖 攝)

描繪馬華世界市井百態

黎紫書本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怡寶市。黎紫書自小有閱讀興趣和創作才能,沒讀過大學,曾從事多種職業,在華文報紙做記者15年。1995年憑短篇小說《把她寫進小說裏》一鳴驚人,榮獲馬來西亞華人世界最高文學獎項——花蹤文學獎馬華小說首獎,從此進入文壇。其作品陸續獲得除花蹤文學獎外的多個重要獎項,如台灣《聯合報》文學獎及時報文學獎等,個人亦曾獲馬華文學獎、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北京大學王默人——周安儀世界華文文學獎、郁達夫小說獎等獎項。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獲第四屆「紅樓夢」專家推薦獎。創作30多年來,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說兩部、短篇小說集《野菩薩》等四部,此外還有《簡寫》等三部微型小說集、散文集《暫停鍵》等共十多部著作。

與前輩或同輩知名馬華作家如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主要是在台灣接受教育並成長創作的背景不同,黎紫書幾乎完全是在馬來西亞本土成長起來,其作品描述也不再是椰風蕉雨、國族悲情,而是聚焦於一個逐漸扎根和融入在地文化的華人社會眾生相書寫,早期的微型小說寫作已頗有成就,以不到千字的簡練文字,冷靜書寫斑斕駁雜的現代人性故事。小說集《野菩薩》或能集中代表黎紫書的短篇成就,其中的《國北邊陲》《我們一起去看飯島愛》等名篇,均是能呈現其寫作中期狀態的短篇佳作。

《流俗地》應該是迄今為止黎紫書的最重要著作。這部長篇作品,集中描述了以盲女銀霞為代表的多代馬來西亞華人(也有多元族裔人物)的錫都小城生活,講述馬華世界中的市井百態、浮華人生,有強烈的現實主義質感描述,其對幽微人性的關照和悲憫情懷,格外引人深思注意。作品2020年5月於內地首發,出版後頓時引起評論界和市場注意,出版迄今已獲《亞洲週刊》2020年十大好書、2021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等眾多榮譽。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