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王莉)良渚玉琮以數字化三維模式展現在電子屏上,融入中國篆文和羅盤元素的滴動儀不斷機械傳動;藉助深度學習算法生成視覺圖譜與神話形態的「算法神獸系統」……18日,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以下簡稱:雙年展)在浙江杭州餘杭美術館啟幕。展覽將持續至12月18日。

作為第三屆「良渚論壇」期間舉辦的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雙年展以「技術迭代中的文化生態重構」為主題,匯聚了全球20餘個國家和地區、160餘位(組)藝術家、科學家等創造者創作的作品,全面展現在數字文化、藝術科技融合領域的創新成果。同時,通過主題展覽與文明對話深化交流互鑒,以回應第三屆「良渚論壇」「文明重光——文化遺產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的主題。

「藝術+科技」搭建文明交流互鑒橋樑
展覽主要分為「聯結·具身交互」「共生·數字教育」「猜想·生態重構」「宣言·哲學追問」四大核心版塊,展開「天地人機」的對話:在具身交互中感知人機與世界的聯結;在數字教育中滋養人文與科技的共生;在生態重構中激發對技術與境域的猜想;在哲學追問中反思價值與倫理的邊界。

「我們不僅要呈現一場藝術與科技的盛宴,更希望搭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樑。」雙年展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院長段衛斌介紹,展品中既有國際藝術家為首屆「良渚論壇」創作的藝術作品,也有中國藝術家探源全球文明的「天問」文化考察項目作品,還有通過人工智能、人機協作等技術打造的一系列互動裝置。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余旭紅表示:「展覽中藝術與科技的彼此生成、過去與未來的循環往復,共同構築一個思想無界、靈感不息的對話場域。通過本次雙年展聯動國際藝術家、科學家、專家學者,打造一個融通藝術創作、科技創新與產業實踐的交互網絡,在『良渚與世界的對話』『藝術與科技的對話』中感悟創造的能量。」

為藝術與科技共生 貢獻中國力量
雙年展期間,還將開展「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研討會」,共同探討國際化的、多元開放的、藝術與科技融合實踐的道路;發布《首屆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宣言》,讓全球文明倡議從思想理念成為實際行動,為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和科技共生演進貢獻中國力量;發行《2025首屆中國(杭州)藝術與科技國際雙年展作品集》,呈現藝術與科技交互激發的多元形態與創新成果,記錄全球藝術家在數字化、信息化語境下的創作思考與實踐方案。

中國美術家協會秘書長王平表示,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人類的感知、認知乃至存在方式。藝術以其超越功利的想像力、直擊心靈的表現力,為理性的邏輯注入溫度,成為引領科技向善、向美的「羅盤」。「我們期待中國的科技藝術,能以獨特的東方美學與哲學,為全球性的人類文明提供新的審美範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