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東羅村獲評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讓更多人了解了這個坐落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與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興化垛田核心區域的傳統村落。
據人民網報道,水鄉興化,地處裏下河腹地,因地勢低洼,河港湖盪,縱橫交錯,為周邊四鄰之壑,成眾水匯注之地,俗稱「鍋底窪」。鑲嵌其間的東羅村,水網密布,湖盪縱橫,垛田星羅棋布,行船到此,彷彿闖進了一座水上迷宮。
「遊客來體驗垛田行船,沒有半個鐘頭都捨不得走!」特殊的鄉村地理環境,造就了盧寶芳水網行舟的本領。如今,這一技能成為了她的謀生手段,「一個菜花旅遊季就能有萬把塊錢的收入,比以前幹活輕鬆多了。」
漫步東羅村,青石板鋪成的巷子兩側,昔日閑置的校舍變身民宿,老廟改造成可舉辦演出的村民大禮堂,破舊老莊台升級為咖啡館……村莊不僅保留了垛田的傳統耕作技藝,還通過設立「東羅秋實」展覽館,系統展示了傳統農具與移民史料。
「其實以前制約東羅村發展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地理條件太差。裏下河地區地勢低洼,一到下雨,莊稼大都會被淹沒。」東羅村黨總支書記羅國康說,2007年,新農村建設啟動,道路和村莊環境等得到較大改善。
2017年,興化市政府、南京萬科置業有限公司以及東羅村三方合作,將「碧水東羅」作為「試驗田」,對村莊的整體風貌進行設計和改進。東羅村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騰出發展空間;南京萬科置業有限公司投資培育了合作社、民宿、咖啡館等產業,開啟了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治理的路徑探索。
「這也是萬科首次參與到特色田園鄉村建設中來,我們採取了『針灸式』的改造策略,在保留青磚黛瓦、硬山屋面等傳統民居風貌的基礎上,注重點狀更新。」南京萬科置業有限公司東羅項目部旅遊運營負責人劉臻說。
在東羅村的實踐中,對土地、農房等集體資產的創新利用尤為關鍵。村集體以閑置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平台公司,村民通過土地、房屋入股,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村民不僅可以在村裏就業、創業,獲得勞務性收入,還可以通過村集體持股享受經營性分紅。
「眼看着家鄉開始修公路、造大橋,變化日新月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我們也萌生了回鄉創業的念頭。」2012年,羅中坤成為東羅村最早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之一。剛開始,他和妻子只是經營着一家幾十平方米的小商舖。後來,隨着遊客越來越多,夫妻倆在2020年改造了自家房屋,開起了民宿。
今年菜花季期間,羅中坤的14間民宿被全部訂完。閑暇之餘,他還種植蔬菜,供應村裏的食堂,年收入20多萬元。「僅今年中秋國慶節假期,就有3萬元收入。」
發展旅遊產業的同時,東羅村還注重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讓村莊發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南京萬科置業有限公司推出農業種植和採摘等研學模式,在興化當地流轉上百畝土地,種植「五彩水稻」,開發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2024年,東羅村推出的「八十八倉」興化大米、「青田萃」大麥若葉青汁、「珍膏興」紅膏蟹等特色農產品銷售額達到2300萬元。
如今的東羅村,吃上「旅遊飯」的村民越來越多。2024年,該村全年實現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285萬元,增長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66元,增長8.1%。
東羅村的轉型,並非孤立的「單點突破」,而是興化全域旅遊布局的縮影。
「在發展進程中,我們深諳『雙遺產』是無價之寶,通過發展鄉村旅遊保護興化垛田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及文化景觀,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利用。」興化市政府相關人士稱,在空間整合上,當地將東羅村與千垛景區、李中水上森林、沙溝古鎮等串聯,構建了「點上出彩、線上結果、面上開花」的全域旅遊格局;在產業延伸上,將『垛田旅遊』與特色農業深度綁定。
2024年,興化市農文旅融合產業帶動30萬人增收。今年7月,江蘇發布第二批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名單,興化連續兩年入選村莊數量居全省首位。
作為江蘇「鍋底窪」地區,興化先民們曾在這片沼澤湖盪淺水區開挖溝渠,壘土成垛,蹚出了一條「生存之路」。而今,這條「生存之路」已化作成一條旅遊觀光的「1號水路」。南來北往的遊客泛舟其間,一邊欣賞着獨特景致,一邊細細品味着這片土地的過往與新生。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