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夢薇)想一睹橫跨百年的中國書畫珍藏?即日起至2026年3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文物館推出「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特別展覽。黃氏家族自晚清起便以藏書聞名,黃兆南、黃兆鎮兄弟繼承並光大了廣東商紳藏書的風氣,收藏尤以廣東地方史料為特色,版本種類豐富。該展匯聚逾百件由黃氏家族捐贈的家族書畫珍藏,呈現文徵明、八大山人等大師的傳世之作,不僅是藝術的展示,也可見黃氏家族「化私為公」的文化傳承精神,通過展覽,讓觀者一睹明清時期中國書畫的流變發展與廣東文人收藏品味。
該展分兩期舉行,總共設置十個主題單元,以構建出一幅從江南到嶺南的藝術長卷,其中包括:「黃氏家族與小畫舫齋:家業源流」、「追蹤三吳:明代蘇州及周邊地域的書畫」、「衣袂翩翩:清初人物畫」、「宗脈傳承:四王吳惲正統派及嗣響」、「江浙墨林:清代江南的多元面貌與新風」、「頌節涵芳:粵地對明遺民書畫的推崇」、「粵東風雅:廣東歷史、文化與藝術的保存」、「南海衣冠:近代粵港名家」、「滬上風華:海派書畫」以及「黃家墨緣:黃氏詩書畫的創作與活動」。通過這十個單元的歸納,展覽不僅展示了黃氏家族的收藏品味,更系統性梳理了其收藏體系與脈絡,可見明清中國書畫藝術的流變。

小畫舫齋:縮影廣東文藝圈
此次展覽不僅展示藝術珍品,也訴說出一段關於家族傳承的獨特故事。中大文物館館長姚進莊介紹,黃氏家族始於黃亞福到南洋謀生,致富後常回廣州。其長子黃兆南回中國接受傳統詩文教育,三子兆鎮及一眾子孫們多遠赴英國留學,清光緒二十八年黃家在廣州荔枝灣購地建成小畫舫齋,晚清的政治局勢動盪,小畫舫齋卻成為當時廣東文藝圈士林的雅集之地,齋中不僅收藏了中國書法、繪畫、古籍善本等文物,更聚集了不少文化名人於此雅集、鑑賞書法名畫。「作為中國傳統私人園林,小畫舫齋在晚清政局動盪的局勢下,成為廣東文藝圈的雅集重鎮算是奇跡,不僅齋中珍藏文物,還吸引了眾多文化名流於此雅集、鑑賞、唱和。它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是文化活動的催化劑,主客在此以文會友,可謂是二十世紀初廣東歷史與文化得以發展與保存的重要搖籃。」
除了展示名門舊藏,這次展覽背後,也蘊含着一段深厚的家族交誼故事與化私為公的奉獻精神。黃秉章家族成員代表黃匡濟在開幕致辭中動情表示,今次展覽命名為「嶺海墨林」,寓意珠江三角洲一帶的水墨收藏。他回憶,這批書畫收藏主要是在第一次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廣州建立,後來慢慢遷移到香港。「當年,我與利乾、利憲彬是網球場上的好友,而家父黃秉章則與利銘澤、利孝和、利榮森建立了多年深厚的友誼。我們家族十分樂見這些收藏捐贈予由利榮森協助成立的中文大學文物館。這次展覽正好展示利氏家族與黃氏家族的百年世交,結出碩果。」
名家之作看明清藝術流變
展覽匯聚了超過100套珍貴展品,可謂蔚為大觀,涵蓋明清乃至近代的名家之作,其中包括文徵明師生《落花詩書畫》、八大山人的《臨二王帖》、吳歷等繪《鳳阿山房圖》等傳世之作,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明清藝術的發展軌跡。

姚進莊認為,黃氏家族的收藏史,也是一部文化守護史。「黃兆鎮的收藏中包含了大量近代廣東名人及廣東國畫研究會成員的書畫,體現了他對本土文化的深切關注。其姪黃秉章亦尊廣東著名書畫家李研山為師。」他介紹,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廣州面臨失守下,造成大批來港逃難潮。黃兆鎮亦隨之來香港避難,更把家藏書畫及古籍帶至香港,使藏品免於在兵災中毀掉。在香港期間,黃兆鎮積極參與社會上的文藝活動,更將藏品公開讓觀眾觀賞。「黃兆鎮當時以首位廣東藏家的身份參與了『藝術觀賞會』的展覽。及後,他又響應了文藝圈的號召借出不少珍貴的展品,於『廣東文物展覽會』展出其收藏,得到當時不少本地名人的讚賞。在港期間,他亦聯繫及支持了當時來港避亂的廣東畫家,邀請作畫。故此,他的書畫收藏中有不少畫作是在二戰時期完成,是研究廣東文化藝術狀況的珍貴史料。」

展中《三吳墨妙》冊、《雲山圖》、《落花詩書畫》等一系列藏作,是欣賞與研究明代藝術發展脈絡的範本。「這些藏作均與蘇州及其文壇領袖文徵明密切相關。」姚進莊解讀,明代中期以來,蘇州及其周邊的松江、金陵地區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形成所謂「三吳」藝術土壤。明代鑑藏家王世貞曾提出「天下法書歸吾吳」的觀點,試圖建構以這三地為核心的書畫史觀。其中,蘇州書畫圈以文徵明及其門生為主導,而松江地區在晚明以董其昌為中心迅速崛起,影響直至清代。「通過藏畫可以看到,黃氏家族對明代書畫,特別是文徵明風格作品十分關注,這與清代以來的收藏潮流相契合,顯示出他們有很好的鑑藏眼光。」
展中的《三吳墨妙》冊原為王世貞舊藏,着錄於其《弇州四部稿》,現時分藏於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與北京故宮博物院。冊中共收錄33位書家作品,其中19人為蘇州書家,清晰體現了王世貞想突顯蘇州書家在三吳地區核心地位的藝術史構想。該冊自王世貞後,清初曾由程可則、蔣超等人遞藏,流傳有序。
而展出的文徵明、彭年、張鳳翼《落花詩書畫》卷,則是明代蘇州文人藝壇雅事的重要見證。「《落花詩》在明代中期蘇州文人圈中極負盛名,由大家沈周首唱,後有文徵明、徐禎卿等人唱和。文徵明曾於1504年抄錄諸家詩作,這一卷是他50年後以更純熟的行書再次抄寫的。」姚進莊指出,畫卷上除文徵明書法繪畫外,還配有沈周名款的書法,「卷下的彭年、張鳳翼書法前則配有唐寅名款書法。其中張鳳翼抄錄十首《落花詩》,當時他31歲,該作是其難得一見的早年小楷佳作。」
家族捐贈發揮學研作用
除明代珍藏,展中亦有難得一見的八大山人行草書作品《臨二王帖》。姚進莊介紹,八大山人的書法雖曾經臨摹多家,但不拘泥於形似,而《臨二王帖》也正反映了八大山人拚合及臨習閣帖中不同於二王書法作品。除了此卷之外,另一展品《行書陶廣文湖口兼致潔士年翁詩》則反映了他典型的行書風格:以中鋒運筆,帶濃重的篆書味道。據介紹,此兩件作品都大約作於1690年,而展於詩上方的《瓜果圖》,線條方折而帶乾筆,也可歸類為同時期的作品。

在展場瀏覽展品,可以看到一部立體的家族收藏史。姚進莊指出,這批珍藏於中大文物館安家,意味着它們將在新的時代,發揮其美育與學術的雙重作用。是故,今次以黃氏家族珍藏為研究對象,中大文物館配合展覽同步編纂並出版三冊一別冊圖錄《嶺海墨林——黃氏家族百年珍藏》,該圖錄匯集了文物館研究團隊與海內外專家學者的學術專文與詳細藏品說明,深入探討了藏品的藝術價值、歷史脈絡與鑑藏歷史,為中國書畫研究領域提供了寶貴且重要的學術資源。
吳歷等繪《鳳阿山房圖》

本冊描繪明遺民侯大年以《詩經》理想中的隱居之所。侯氏為清初嘉定人,計劃於祖宅葉池築室自居。好友吳歷、梅庚、張遠等為之繪製畫冊後,侯氏邀請南北方名士題詠,歷時數十年。全冊共六十餘題跋,內容圍繞「鳳阿山房」構想。此冊後歸潘博山及黃氏家族收藏。中大文物館藏二冊由吳歷領銜,構圖繁密、筆墨精緻,為書齋圖的重要作品,展現清初遺民文人的交遊網絡與藝術文化。
嚴嵩草書《遊西山諸寺詩》

展場中另有一卷嚴嵩草書《遊西山諸寺詩》頗引人注目。嚴嵩作為明代嘉靖年間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嗜好收藏書畫名跡,也擅長詩詞。此卷共書四首詩作,內容關於他在嘉靖七年遷禮部侍郎後遊覽西山一帶佛寺的經歷,並以此贈其同年進士摯友、松江書法家陸深。作品充分展示其59歲時的書法風格,透過對趙孟頫書風的學習,線條呈現圓潤清麗的特點。此作在民國時期已頗具名聲,卷後有近代著名上海鑑藏家張珩、吳湖帆的題跋,朱樸亦將本作著錄於《省齋讀畫錄》中。
珍稀宋刻孤本《左氏摘奇》亮相 家族捐贈延續文脈傳承
展中一帙《左氏摘奇》經古籍專家趙前、翁連溪先生鑑定,姚進莊指出確認為存世罕見的宋代乾道九年胡元質姑孰郡齋刻本。此書為海內孤本,版本價值與文獻價值極高,它的發現是古籍收藏與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成果。
據指,此部《左氏摘奇》為南宋學者胡元質據《春秋左傳》摘錄字句並加以註釋編纂而成,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其流傳有序,在明末清初曾為潘允端、宋犖等名家遞藏,承載着深厚的收藏歷史。
據介紹,早在1956年,黃兆鎮已將家中珍藏的518種、4,901冊古籍無償捐贈給廣州市政府,轟動一時,並於廣州文化公園公開展覽,獲《廣州日報》專題報道。這批珍貴文獻現均保藏於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並已得到系統整理與出版。「2023年,黃氏後人秉承先輩熱愛文化、珍視典籍的家族傳統,將黃兆鎮舊藏中最具代表性的12種古籍善本捐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這批贈品不僅豐富了文物館的館藏,更再次彰顯了黃氏家族跨越世紀、惠澤學林的文化情懷與無私奉獻精神。」姚進莊指出,《左氏摘奇》宋刻孤本的確認與入藏,對於研究宋代刻書史、《左傳》學傳播史以及古籍遞藏史均具有重要意義。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