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追憶楊振寧 | 半世紀前「大會堂」講座點燃科學熱 啟蒙香江科研路

2025-10-19 08:07:17 香港
●圖為2007年,楊振寧教授展示諾貝爾獎章和手稿。 中大網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與香港情緣深厚。在抗戰期間,15歲的他隨家人逃難時便曾經取道香港,惟由於當時形勢緊迫,他甚少講及當時經過香港的印象。令他與香港結下深厚淵源的,是在1964年再次踏足此地,並在香港大會堂進行了知名的「近代高能物理學之認識」學術報告,成為本港一代青年人重要的科學啟蒙。其後,楊振寧經常到訪香港中文大學講學,更於1986年起擔任博文講座教授,致力推動港中大以至整個香港的物理科研與教育發展。10年前,香港科學院成立,楊振寧欣然答允擔任榮譽院士,更多次親身出席本港創科博覽及致辭與年輕一代分享。可以說,香港科研的啟蒙、奠基到未來展望,一直有這位物理巨人的身影。 

1964年12月30日下午,是香港科學啟蒙的重要節點,楊振寧獲邀於剛建成不久的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進行「近代高能物理學之認識」演講,在香港社會引起巨大轟動,也成為當時不少中學生、大學生愛上科學、選擇物理的契機。

●圖為2007年,港中大舉行楊振寧教授銅像致贈儀式,楊教授在儀式上演講。資料圖片

1964年演講 龍尾遠及「添馬」

香港文匯報當年曾連續逾一星期報道其演講消息和內容。據12月31日報道描述,當日演講「由於座位所限,只有1,400多聽眾有機會進場,而2,000多不能進場的觀眾,只好望門興嘆……講座原定在昨日下午4時30分開始,但下午2時左右,大會堂已出現一群一簇等待入座的聽眾。稍後,長龍慢慢形成,秩序井然。龍頭從作為講座地點的音樂廳的進口處開始,繞出大會堂低座的大門,再繞到高座,再從高座繞一圈而折回低座對面的皇后碼頭,龍尾伸延至遠及『添馬』兵艦的大門。排長龍的聽眾中,還包括兩位手持佛珠的出家人。」

報道又形容:「學術講座能夠吸引着這麼為數眾多的觀眾,在這裏是極其少見,甚至可以這樣說:聽眾的人數打破本港戰後以來任何學術講座的紀錄。」而自1965年1月1日起,香港文匯報分期刊出「現代高能物理學之認識」的中譯全文,讓廣大讀者一窺其學術殿堂之門。

事實上,此行來港亦涉及楊振寧與居於內地的父母及弟妹會面的特別安排。當時他把想法告訴港中大創校校長李卓敏,希望能幫助他辦妥親人們的簽註,但當中涉及各方情況,辦起來並不簡單。李卓敏更曾為此找上時任港督戴麟趾,後來總算在其穿針引線努力下,以邀請楊振寧來港講學為名,使楊振寧全家得以在香港重聚。當時楊振寧和弟妹一別已有19年,由分開時弟妹仍是小孩子,重逢時已是大人。

於港中大育才 84歲堅持授課

七十年代起,楊振寧到港中大講學更為頻繁。在1983年港中大建校20周年紀念講座中,楊振寧進行了「讀書教學四十年」的著名演講,他談到,港中大成立的20年間在多方面取得了不起的成就,「中國古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人』是一件很困難的工作。但中大在20年期間已經培養了不少人才。這是值得自豪的。」

自1983年起,楊振寧為港中大擔任榮譽教授及開設研究生選修課,吸引物理系不少老師慕名前去聽講,1986年起港中大聘任他為特設的博文講座教授,翌年設立「楊振寧閱覽室」,1998年正式向其頒授榮譽博士學位,對該校的物理研究和教學貢獻卓著。2006年,楊振寧以84歲高齡在港中大重新開課,與物理系楊綱凱共同教授本科科目「20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直至2008/09學年他仍堅持授課,並不時安排見面會與師生交流。

讚港擁發展世界級物理學條件

除了港中大,楊振寧還先後獲頒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大學的榮譽/名譽博士,並心繫香港科研及年輕人發展。他是邵逸夫獎理事會的始創成員,對此以香港為基地的國際頂級科研獎項有深遠貢獻。他當時表明,香港有發展世界級物理學的良好條件,配合港人的智慧,吸引科技人才到港工作絕不成問題,但必須及時迅速地招攬各方人才,以追趕資訊科技的大趨勢。而2015年香港科學院成立,楊振寧也應邀擔任榮譽院士,也是對港科院致力提升香港科研實力的重要支持。

楊振寧還強調,年輕人在21世紀會扮演重要角色,只要香港青年能抓住時機,香港未來一定更加美好。近十年間香港創新科技氛圍日漸濃厚,他為香港創科博覽任名譽顧問,在疫情前幾乎每年都親身到現場分享,他寄語香港年輕人,能夠成長在這個科技高速改變人類的時代、生於中國能夠全力追趕尖端科技成就的美好日子,更重要的是能夠生活在香港這個中西文化最為融合的地方,大家應該珍惜和把握機會,積極為未來發展。

成就卓越育桃李 雕像寄意守望中大

自1986年起,楊振寧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長期將頂尖的物理學理論及前沿知識帶到香港的科學界,幫助港中大及香港提升教研實力。為了紀念其卓越貢獻,中大趁楊振寧榮獲諾貝爾獎50周年暨85歲生日之際,於2007年為其雕像揭幕,並將之安放在港中大邵逸夫夫人樓的天台。原來,有關選址寄寓了楊振寧對中大的深情。據了解,他要求把其雕像安放上址,因為這裏可以遙望港中大學生畢業禮的舉行場地,也面向着中大物理系所在的科學館高錕樓,他笑言要永遠守望着中大學子、惦記着物理系。

中大設立楊振寧基金澤後學

此外,早於1992年,港中大物理系為慶祝楊振寧七十歲壽辰,設立了楊振寧基金,以邀請及支持國際著名學者到訪中大及開展合作,學系又以楊振寧名義設立了多項獎學金,例如楊振寧訪問教授基金、楊振寧獎學金、楊振寧獎學金(研究經歷)、楊振寧科學研究基金等,受惠人數眾多,其後很多活躍於各科學領域的學者,都曾經受惠於有關獎學金。

楊振寧十分重視港中大,物理系每年均舉行一項很有意思的傳統活動——「拍照日」。學系會安排全系師生合影,他會盡量抽空出席。由2000年至2018年,除了2003年及2013年,他總堅持參加,並向學生頒發獎學金。活動結束後,一眾學生總是包圍着他,要求他簽名或單獨合照,他總是親切地回應,來者不拒。

其物理系的舊同事又透露,在學術上,楊振寧對學生和年輕學者愛護有加。有曾擔任楊振寧助手的博士因中風長期昏迷,家庭頓失所依,楊振寧得知後便積極提供協助,且從不張揚,此事連患者的許多親友都未曾聽聞。

不朽貢獻留典範 港科教界永懷念

楊振寧昨日辭世,本港教育及科學界紛紛深表哀悼。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均讚揚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在粒子物理學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對現代物理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成就獲得國際高度肯定。

特區官員:青年學子的楷模

蔡若蓮表示,她與教育局同事對楊振寧辭世深表難過,在此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她指楊振寧畢生致力於科研與教學,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後輩的悉心提攜,成為青年學子的楷模。他為科學與人類進步作出的不朽貢獻,將永遠銘記在我們心中。

孫東表示,楊振寧研究成就卓越,曾任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將其深厚的學術造詣帶入香港校園,對本地科研與學術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他心繫家國,在推動中美學術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之餘,亦為國家科技發展建言獻策。創科局將繼續發揚楊振寧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香港會持續匯聚國際科學人才,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港中大校長盧煜明認為楊振寧是世界知名理論物理學大師,無數科學家景仰的泰斗,「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科學巨人,更是一位和中大有深厚淵源的良師。」他盛讚楊振寧對中大學術發展貢獻良多,對中大師生,特別是年輕後輩關懷備至,總是循循善誘、傾囊相授;其離去對全球學術界,是無可估量的損失,但他留下的學術寶庫,將會繼續啟迪後人追求理論物理學的真諦。

他提到,楊振寧於1999年將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許多獎項、文章、信札、手稿捐贈予中大,大學於2002年設立楊振寧學術資料館收藏這些珍品。中大已將館內藏品數碼化,建立「楊振寧學術資料館在線系統」(http://cnyangarchive.cuhk.edu.hk/),開放予公眾、學者及研究人員瀏覽。

知名數學家、港中大致真交叉數學科學院創院院長丘成桐昨日發文悼念楊振寧,「慕雙雄攜手,破宇稱守恒,啟我後學二三輩。繼外爾規範,始強力物理,叱咤科壇六十年。」

香港科學院表示,全體同仁沉痛哀悼楊振寧辭世,「楊教授為科學與人類進步所作出的不朽貢獻,將永遠為世人所銘記。願楊教授安息。」

責任編輯: 梁存希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