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商廈市場近年錄得多宗本地大學斥巨資入市,通過改裝擴展教研空間,不少發展商亦抓緊本港積極發展為國際教育樞紐的商機,於出售物業時積極突出「鄰近多所高等學府」等重點特色。
招生需求高 收入高 儲備高
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本身是經濟及教育政策學者的周文港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本港多所大學近年呈現招生需求、收入和儲備「三高」趨勢,在北都大學城仍待發展的過程中,理解大學有通過購置物業加強教研的需要,推動經濟結構轉型,但提醒有關當局亦應同時加強監管,確保大學資源用得其所。
「第一是高學生需求,非本地生數目由2022年約4.6萬人增至現在7.9萬人,即數年間增加約七成;第二是高收入,剛批出的八大未來3年期撥款,平均每年政府資助八大逾200億元,而大學的本科學費收入平均60多億元,非教資會資助課程更可達百億元。」周文港說,這數字均顯示各大學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第三是高儲備。周文港解釋,八大的累計儲備已達約1,400億元,且每年增長比率近12%。「所以它們既具備高學生需求,同時亦有着如此穩定的收入來源,會趁便宜買物業,也是不足為奇的。」
他認為有關趨勢正正反映本港經濟結構轉型,「始終它們買物業後,也是要帶動本港的教育服務,便利喜歡在市區上課的本地生或非本地生,讓他們有更大的意願繼續進修,這亦有利於香港成為國際人才集聚高地。」
周文港同時強調,即使八大收入和儲備有部分是「自己賺來」,但始終離不開公帑支持,「而這類物業交易數以億計,個別甚至數十億,在買樓過程有無做好招投標、會否涉及財務正當疑慮等,必須確保做好把關。」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