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浮城誌】甘種茶賦

2025-10-18 04:04:17 副刊
●此盒「泉州甘種茶」已經歷逾半世紀風霜。 作者供圖

●黃 琪

秋夜澄寧,桂魄垂天,金風穿牖,木犀香浮。案頭靜陳一盒「泉州甘種茶」——此茶逾半世紀風霜,經歲窖藏,人譽「液寶」。今啟封甦醒,封塵茶史與盞中溫煦交融於清宵,遂以絕世孤品之姿,輕叩華夏茶史之秘扉。

稽之典籍,跡印歲月。甘種茶之傳奇,溯自清季同治,歷世百五十載。安溪茶人王君義程,承武夷岩茶之精藝,勇革舊法,融玉蘭、樹蘭之幽馥於製茶之序,開烏龍花茶之新脈。其藝世代相承,育就「甘、甜、香、濃、醇、韻、美」七質兼備之絕品,「甘種」之名,由是而立。

昔年,此茶非唯泉郡富商案頭雅珍,更隨華商泛海東渡,成海上絲路之味覺印記。今吾執其盒,外鐫「中國土產蓄產進出口公司」,履歷昭然——計劃之世,此標乃國之品質明證。其兼外貿之嚴準與傳統之古法,實為改開之初茶文化之活化石。尤殊者,其曾遠渡南洋,經歲漂泊,終以回流之身歸故土,遂成世間孤品,愈顯彌足珍貴。

甘種茶之味獨絕,源於其藝之嚴苛。茶青採自安溪高岳之群體古茶樹,先循烏龍舊製,經搖青、晾青之細序,乃入「窨花」關鍵之境。茶師擷鮮潤玉蘭、樹蘭,與茶坯層層相疊,令香與韻隨光陰浸潤交融、絲絲入扣。此藝使茶兼烏龍之醇厚、花茶之清雅,自成獨絕味系,冠絕一時。

其茶湯綿長甘甜,更賴添加泉州特有野生甜茶——此物藥食同源,既賦茶天然清甜,更兼「三抗三降」之效;復與玉蘭通竅散寒、樹蘭行氣解郁之能相輔相成,故甘種茶得「茶藥雙絕」之譽。惜乎時移世易,此繁藝久湮,即泉郡茶史載籍,亦難覓其全蹤,殊為憾事。

甘種茶者,海外回流之孤品也。其官方印記非唯記史,更成世間獨一之珍本。且其裹藏之法殊且工密:茶成之後,為防香散,必以閩地毛邊紙兩張相襯,裹為方或長方之形,故又名「包種茶」;因製藝善護蘭香,時人亦呼「花香茶」,名實相副。

經歲月沉澱,昔時翠綠之葉化為沉褐,清新之香蛻為醇厚藥韻。及沸湯入蓋碗,沉睡之葉隨熱氣舒展,琥珀茶湯若瓊漿奪目,光色動人,恰與庭中月色交相輝映。頭泡入口,醇厚若脂膏過舌,甘醇間雜玉蘭之幽遠、樹蘭之馥郁。緩咽之,回甘久泛喉間,絲絲清涼沁入心脾,恍若置身秋山清泉之畔,塵煩盡滌;更兼桂香入鼻,清曠之感,難以言表。

泡次漸增,湯味愈豐。數泡之後,積年木香與藥香達至鼎盛,成繞喉不絕之獨感。抬眼望,皓魄當空,清輝滿室,茶與月兩相得趣,意趣盎然。

甘種茶乃少數能盡釋好茶「四相」者:觀其色:湯色金黃透亮,若凝琥珀,映月色而煥溫潤之光,高貴典雅;聞其香:香氣濃郁而不失清幽,陳香、藥香與隱現花香層層遞進,更混庭中桂馥,層次分明、意蘊悠長;品其味:甘甜順滑,入口即化,回甘悠長,餘韻不絕,恰如秋實之甘美醇厚;感其氣:藥香繞喉,適意久留,飲後唇齒留香,伴月色而心神俱寧,令人沉醉流連。

中秋時節,友聚品茗。琥珀湯傾,香攜陳韻與桂馨漫於席;盞底將空,餘味仍繞於唇齒,與月色共留清歡。此茶也,稟天地靈氣,融茶韻藥香,聚匠心與歲月之精。值此良夜,以之佐月,非獨品飲之絕,更載文化之厚重,實為華夏茶史中熠熠生輝之明珠,堪為秋宵品飲、懷思憶古之至珍。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