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豆棚閒話】也談「彩禮」

2025-10-18 04:03:30 副刊

●羅大佺

物慾盛行的時代,「彩禮」是茶餘飯後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是姑娘家的父母,一談起彩禮就眉飛色舞;有的甚至女兒剛出生就算起了這筆經濟賬。而小伙子家的父母談起彩禮則是大搖其頭,嘆息這個年頭娶不起兒媳婦。

一次到農貿市場買菜,看到一位賣菜的婦女跟一位賣菜的男子聊天。婦女說她家女兒在外打工,準備年底結婚,男方給10萬元彩禮,她說少於20萬元就別娶。男子說婦女是錢福星,要價太高。婦女撇撇嘴,說男子不懂行情。說她表哥去年嫁閨女,除了彩禮15萬元,還要了一輛小轎車。說她家女兒比表哥家女兒漂亮,說起來還虧了點呢。說這話時,婦女的眼睛裏透露出一點失落。婦女接着問男子的兒子結婚沒有?男子嘆息道:「我家兒子在外地打工,3年才存下5萬塊錢。上次有人來說媒,女方提出結婚要18萬彩禮,還得在縣城買一套房,我天天賣菜,哪來這麼多錢?看來兒子只有打一輩子光棍了。」

兩人的對話引起了我的沉思。彩禮自古就有,但並非功利性的。早在周代,男方送予女方的「聘禮」,多是束帛、儷皮之類象徵誠意的物品,而非衡量婚姻價值的金錢,當時的社會也無攀比之風。如今的人卻把彩禮當成生意,把女兒當成搖錢樹,覺得養女幾十年,不靠彩禮撈回成本,甚至發點小財說不過去。更可怕的是跟風心理,一家把彩禮抬高,其他就會跟着加碼,生怕自家「虧了」,最後把好好的婚事變成了一場金錢博弈。這也使我想起漢代的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卓文君是臨邛巨富之女,司馬相如卻「家徒四壁」,兩人相愛遭到家人反對,卓文君就與司馬相如私奔,兩人真心相愛了一輩子。

無獨有偶。鄉下老家一位鄰居的兒子娶了一位外省女子,女子家知道男方家條件困難,說:「彩禮願給多少就給多少,嫁女看的是人品,不是看錢財。」鄰居感動得紅了眼,婚後一家人對兒媳婦疼愛有加,後來小兩口子進城開了家小超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般通透的態度,與宋代婚嫁觀念脗合。宋代雖也重視聘禮,但許多家庭更看重「才德匹配」,有的以文房四寶、經史典籍為聘禮,讓彩禮成為傳遞愛情的祝福。

彩禮,是一種情義的表達,不是女兒身價的標尺。婚姻的根基不是金錢,是兩個人情感的融合和對未來的擔當。當姑娘家的父母不把彩禮當成炫耀的資本,小伙子家的父母不必為彩禮發愁的時候,彩禮就回歸了它原本的意義,一份婚姻的祝福,而非婚姻的絆腳石。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