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近日,深圳市人民醫院「腦機接口及神經調控綜合診療中心」正式啟用,標誌着該院在神經系統疾病治療上,正式進入「傳統看病技術+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階段—不再是「憑經驗用藥、靠時間康復」,而是用科技給治療裝上「精準導航」。
深圳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康慧聰表示,現在像帕金森、癲癇、中風這類病,致殘率不低,患者和家庭都受影響。中心引進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自主研發的腦機接口技術,就是想幫患者盡量找回以前的生活能力——比如讓青少年患者能像普通孩子一樣長大,讓老人能自己吃飯、散步。
據天津大學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高忠科教授介紹,患者先戴個「腦電帽」——這是不用開刀、不用「扎針」的設備,專門採集大腦信號; 等設備指示燈亮了,說明它和大腦的「信號通路」連好了,就開始高精度採集腦電信號; 再用人工智能的大數據算法,把這些「雜亂的信號」翻譯成「能懂的指令」; 最後,指令傳給外部設備,完成患者想做的動作。簡單說,就是「大腦想→設備懂→幫着動」——讓「意念」真的能變成「行動」。

腦機接口就是在人腦和外部設備之間搭一條「直連通道」——不用說話、不用動手,大腦想什麼,設備就能「讀懂」,然後幫着完成動作。比如中風後胳膊動不了的人,只要在心裏「想」抬胳膊,這個系統就能捕捉到大腦發出的信號,把它變成「抬臂」指令,經過電刺激,讓胳膊真的動起來。
據了解,該中心設備齊全,配備了3間經顱磁刺激治療室、3間神經電生理診療室、2間神經心理評估室、2間腦機接口運動康復治療室,光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就有11台,還有能採集64導腦電的設備、神經導航系統,甚至建了高標準的「電聲屏蔽室」。
把腦科學、人工智能、臨床醫學擰成一股繩,讓「實驗室裏的黑科技」走進了病房,「科技向善」有了具體的模樣。康慧聰主任表示,「深圳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在10年前就關注到了神經調控和腦機接口領域,這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在臨床上,它切實解決了藥物治療沒有很好效果,或者難以承受藥物副作用的脆弱人群,對於患有包括認知障礙、腦卒中、帕金森、焦慮抑鬱、睡眠障礙、頭痛等疾病的患者,都是非常有效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