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近月,全球資本市場幾乎全聚焦在人工智能(AI)產業。自從OpenAI推出ChatGPT以來,科技產業格局被徹底改寫,不但催生了新一輪的技術競賽,更觸發了一場「AI軍備競賽」。隨着近期微軟、NVIDIA、亞馬遜、谷歌、蘋果、甲骨文等科技巨頭相繼與OpenAI展開不同層次的合作或投資,其背後所體現的不僅是商業策略,更是一場關乎技術主導權與國際經濟權力再分配的角力。
近期最矚目的,當是OpenAI與多家科技巨頭的聯盟。微軟作為OpenAI的最大投資者,不但將ChatGPT深度整合入Office及Windows系統,更藉此推動雲端業務大爆發。NVIDIA也憑藉GPU(圖形處理器)晶片的壟斷地位,成為AI運算的最大贏家,股價從年初至今升幅超過120%,市值更突破3萬億美元,穩居全球三大公司。甲骨文宣布其雲端基礎設施(OCI)將支持OpenAI的運算需求,其股價在消息公布後兩日內急升逾15%,創歷史新高。而蘋果則選擇在產品層面與OpenAI整合,將ChatGPT引入Siri,為iPhone注入新生命。
這些合作的背後,反映了兩個現象:第一,OpenAI成為AI生態的關鍵技術;第二,資本市場正以AI整合效應為估值邏輯,只要與OpenAI沾上關係,便能獲得市場信任與資金加持,形成「OpenAI效應」。
OpenAI這股「點石成金」的魔力非來自單一產品,而是來自整個AI供應鏈的倍增效應。從GPU供應、模型訓練、數據儲存到應用落地,每一個環節都牽動着巨額投資。每個GPT訓練模型,所需成本高達數十億美元,所帶動的不僅是晶片需求,更包括雲端基礎設施、電力、冷卻系統及數據中心建設。
單靠外部資金發展 具潛在風險
市場對此趨之若鶩,但這種資金循環並非無限。OpenAI目前仍未完全自給自足,其龐大的運算開支主要依賴外部投資與微軟的Azure支援。若未來市場轉冷、融資成本上升,OpenAI的可持續性將備受考驗。目前OpenAI估值已突破1,500億美元,遠超多數獨角獸企業。其主要收入來源包括ChatGPT Plus訂閱、API授權以及企業級解決方案。但與NVIDIA或微軟不同,OpenAI仍屬燒錢型企業。根據市場估算,單是GPT-5的訓練成本就可能超過50億美元,營運成本更高達每年逾10億美元。這意味着,即使用戶增長強勁,OpenAI仍需持續依靠外部融資或戰略合作支持。在這背景下,OpenAI正嘗試多元化收入結構,例如與蘋果、Salesforce、甲骨文等合作開發AI應用,但若資金鏈出現問題,整個AI資本循環或會陷入短暫停滯。
美AI暫具優勢 但可持續才為關鍵
OpenAI現象其實是美國科技霸權的再鞏固。從晶片(NVIDIA)、雲端(Microsoft、Amazon)、模型(OpenAI)到應用端(Apple、Google),整個AI產業鏈幾乎被美企壟斷。歐洲在監管框架上嚴苛,亞洲則仍在追趕,中國企業雖具備規模優勢,但在半導體與基礎模型方面仍受美國出口管制掣肘。這種結構性優勢,使美國重新掌握了全球生產力的定義權。特朗普政府很清楚,AI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影響金融、能源、貿易乃至政治權力的新槓桿。從美元金融體系到AI基礎設施,美國正構建霸權式全球新秩序,以技術驅動知識與資本的再集中,讓世界經濟重回美國中心化。
AI浪潮無疑將持續席捲全球,但誰能最終掌握話語權與資本主導權,仍取決於技術、政策與倫理的平衡。OpenAI的「點石成金」魔力或許暫時耀眼,但真正的金礦,將在全球各國能否共建一個公平、可持續、開放的AI生態中被開採出來,也因此,中國必須在未來大力、快速發展AI及相關技術和產業,才能免於在世界舞台上陷入被動。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