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時代,英雄輩起。一代梟雄曹操,曾稱讚對手孫權(字仲謀)英雄了得,拋下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真有過人之處。宋朝詞人辛棄疾由此而演繹出《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一詞: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乃東吳開創者孫堅次子、奠基者孫策之弟。建安五年,雄心萬丈的孫策被刺客偷襲受傷,死前將印綬交予年僅18歲的弟弟孫權,將整個江東的命運託付予他,而他也最終成就了東吳帝業。
孫權在張昭和周瑜這文武雙傑的盡心輔助下,招攬了很多北方南遷之名士,也穩定了江南士族擁護之心。他整軍經武,準備充足後,先平定山越那些山區的少數民族,再謀西進江夏,有取荊州、圖巴蜀之計劃。建安十三年,孫權攻取江夏,就與率大軍南下攻襲劉表的曹操正面交鋒。
建安十八年,曹操與孫權隔江對峙。雙方僵持許久,曹操眼見孫權僅率七萬之師,抵抗四十萬曹軍個多月。曹操「望權軍,嘆其齊肅」,即船艦鱗比,軍容井然,嚴肅有威,遂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裴松之註)乃退兵。
劉景升,就是劉表,他的兒子劉琮,剛繼劉表之位,對曹軍卻不戰而降。難怪曹操看不起他,說他「若豚犬耳」。孫權就不同了,當不可一世的曹操致信給他,稱:「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他就積極部署軍事上抵抗曹操的計劃。
孫權接納了劉備軍師諸葛亮之建議,孫劉聯手,於赤壁打敗了曹操,奠下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不過,孫劉聯盟並不堅固,多次因荊州之利益而離離合合、打打鬧鬧。到曹操乘劉備攻奪漢中時進兵,劉備又讓出部分荊州予孫權,好等孫權牽制曹操。
建安廿四年,孫權毅然打破僵局,一面假意向曹操請降,一面全力攻打劉備,奪取整個荊州,襲殺關羽,孫劉大戰,劉備大敗。建安廿五年,雄才大略的曹操去世。是年十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建魏,是為魏文帝。翌年,劉備也以繼承漢統為名,登基為帝,並盡起蜀漢之兵來報仇。
孫權為免兩面受敵,竟接受曹丕封賜為吳王。到「夷陵之戰」,蜀軍大敗,元氣大傷時,他又即時翻臉,反而即時聯合蜀漢,打退了曹丕的兩次南征。
由此可見,在三國時代裏的「三角戰略」關係,孫權是做得最靈活的了。他時而聯劉抗曹,時而聯曹擊劉,大力攻劉。殺關羽,明明與劉備結下不共戴天之仇,連張飛被部下所殺,首級也送往東吳。總之,他並非墨守一套格局招數。
二宮之爭埋禍根
孫權稱帝後,見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之勢已牢固,他亦政權穩固,就轉而對江東士族開始無比殘酷的打壓。丞相顧雍雖得以善終任上,然其他官員士大夫多被逼到絕境,包括大功臣陸遜在內。東吳朝廷上再無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局面。
孫權初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可惜孫登早死。他改立孫和為太子,但很快他又覺得另一子孫霸孝順懂事,就封孫霸為魯王,待遇等同太子。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孫和、孫霸兩兄弟為了繼承皇位而明爭暗鬥,大臣也為求有擁立之功而分成兩派。陸遜、諸葛恪、顧譚等擁護太子孫和,步騭、全琮、楊竺、吳安等則支持魯王孫霸,雙方展開激烈爭儲戰。
陸遜、顧譚等多次上書,力陳不可廢嫡立庶。孫權不但不聽,反而聽信讒言,流放顧譚。更有甚者,孫權在赤烏十三年,不分是非,幽禁太子孫和,又誅殺苦諫的大臣朱據、陳象(按:《三國志》載陳象因諫被誅),連陸遜也憂憤而死。
同年,孫權命孫霸自殺,再以結黨誣陷孫和的罪名殺掉孫霸身邊的全寄、楊竺、吳安等大臣。至此,兩派勢力全部被殺,朝廷大臣幾乎一掃而空。孫權卻又另立幼子孫亮為太子,但再沒有從江東大族中選擇首輔之臣,那孫氏政權可以保住了。
可惜吳國大批文臣武將遇難,吳國雖再沒有權臣出現,但也失去護國的棟樑了。
「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可貫徹始終嗎?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