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自由戲】米線鮮香麻辣 前身竟是佐酒菜?

2025-10-16 04:22:02 教育
●圖為雲南「過橋米線」。 資料圖片

雲貴風味米線是我常吃的「外食」之一,我喜歡的就是那香濃辣味,還有那口「非粵菜」的風味。無他,就是想換一換口味,為平凡的日常增添一份新鮮感。不過,我其實是喜歡麵條多一點的。

說到米線,我們很多時候會想到「餌絲」(又寫作「洱絲」),有人認為這是今日米線的前身。固然,它們的原材料都是米,但其實製作工藝和外形都有些不同。餌絲是先把米漿蒸成「餌塊」(一塊塊成固態的米團、米餅),然後把它切成條狀,看起來是偏方形。這裏的「餌」,按唐代經學家顏師古說:「溲米而蒸之則為餌」(《急就篇》註「餅餌麥飯甘豆羹」句),即浸泡米粉蒸熟便是「餌」。一塊塊的,就是「餌塊」;切成絲的,便是「餌絲」。至於現代的米線,以米磨漿後直接壓製成圓條狀,做法固然與餌絲不同,口感也不及餌絲的「彈牙」。

那米線的前身是什麼?我想在北魏的《齊民要術》可以看到端倪。《齊民要術》卷九提及一種叫做「粲」的食物。它是把米製成「米屑」(米粉),加入糖(或指蜂蜜)和水。水和蜜的比例是一比一。然後把米、蜜調成糊狀,放進一個下有孔洞的「竹勺」(一升容量)。這時候,把「竹勺」移到五升容量的鍋上,待米糊從「竹勺」底部流出,便用膏脂(油脂)煮炸而成。

《齊民要術》的「粲」,估計就是寒食節食用的「寒具」,也與今日的「饊子」相像。不同在於,今日的「饊子」多數用麵粉而非米粉,且雖然「粲」的大部分工序與今日的米線很相似,但最終它是油炸而非水煮的,所以只能說從它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雛形。

明代鄒應龍修、李元陽纂《萬曆雲南通志》(1576年刊刻)的卷二〈地理志第一之二〉「點蒼山」條提及:「酤酒更酌,村人薦米纜,貪而甘之,旣醉旣飽。」指出在點蒼山一帶的居民會用「米纜」佐酒。

「米纜」,就是製作成纜繩狀的米製品,即今日的米線。當然,我不太認為「米纜」佐酒合適,我認為還是「香脆」的小食才是酒品的絕配。所以,可能《齊民要術》的「粲」更加適合佐酒。

攦粉米線頗相似

話說回來,其實細心一看,米線跟廣東「攦粉」是有些相似的。這個「攦」字,粵音為「麗」,所以我們常常把這種食物讀作「瀨粉」。「攦」,是指製粉時的動作。一個說法,是指製作過程中,廚師要一路搖動盛器,使粉落在湯中不同位置,不至於黏成一坨。另有一個說法,是指製作過程中,廚師需要不斷擊打米粉團,使之更好、更快從盛器底部的孔洞走出來。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