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化淺談】「元人第一」關漢卿 鑄偉詞字字本色

2025-10-16 04:21:24 教育

元曲四大家是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位元代雜劇作家。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中說:「元人樂府稱馬東籬(致遠)、鄭德輝(光祖)、關漢卿、白仁甫(樸)為四大家。」其中以關漢卿最為有名,他的雜劇創作大大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寶庫。

關漢卿元初大都(今北京)人,曾任太醫院尹,然而仕途不順,為官短暫,其後大半生都致力於雜劇創作。關漢卿不但博學多才,而且擅長歌舞,精通音律,能吟詩,懂琴簫。他經常接觸演員,了解觀眾思想喜好,並且研究舞台布置設計。關漢卿曾經到揚州和杭州,長時間觀摩當時雜劇創作與演出,與當地造詣深厚的作家、演技精湛的演員交流雜劇藝術,這為他從事雜劇創作提供了不少寶貴經驗和啟發。

關漢卿熟悉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生活情況,雜劇作品取材廣泛,筆下的藝術形象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主角有一般平民與官僚,也有地痞流氓與妓女,不論是正直善良或者兇殘歹毒,都刻畫得活靈活現,鮮明生動。

關漢卿創作的雜劇數量頗多,共寫了66部劇本,比英國著名戲劇家莎士比亞多了近一倍。可惜流傳至今的只有18部,其中5部還是殘缺不全的。代表作品有《感天動地竇娥冤》《閨怨佳人拜月亭》《關大王單刀會》《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等四部。

其中《趙盼兒風月救風塵》近年還被改編為古裝劇《夢華錄》,一度重引關注。關漢卿的作品內容大都反映社會現實,兼有慷慨悲歌及樂觀奮爭。此外,他不但從事雜劇創作,有時也登台與其他演員合作演出。

《感天動地竇娥冤》(簡稱《竇娥冤》),是關漢卿晚年的代表作品,堪稱古典悲劇的典範。《竇娥冤》講述主角竇娥三歲喪母,父親是個窮困潦倒的秀才,為了清還債務以及籌集上京考科舉的盤川,便向蔡婆婆借了五十両銀錢,條件是把當時七歲的女兒竇娥送往蔡家做童養媳。竇娥十七歲時,丈夫突然病逝,家中只剩下竇娥和蔡婆婆。

有一天,蔡婆婆出外追收田租及債項時,賽盧醫想謀財害命,將她勒死。危急關頭地痞流氓張驢兒與他的父親救了蔡婆婆,但兩人卻要蔡婆婆報答他們,強行搬進蔡婆婆家居住。不久蔡婆婆嫁給了張驢兒的父親,而張驢兒見竇娥年輕貌美,想娶竇娥為妻,但遭竇娥和蔡婆婆多次嚴辭拒絕。

瓊花斂骸骨 熱血灑練旗

張驢兒心有不甘,惱羞成怒,買了毒藥準備毒殺蔡婆婆後吞佔蔡家財富、強娶竇娥,卻陰差陽錯把自己父親毒死,張驢兒轉而指證誣告竇娥毒殺家公。負責審理命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收了張驢兒的賄款,便不問因由地對竇娥嚴刑拷打折磨,竇娥雖然不斷呼冤,但最終被強行畫押認罪,並且判了斬首之刑。行刑當天,滿腹冤屈的竇娥發下三大「天頭願」:

不是我竇娥罰下這等無頭願,委實的冤情不淺。若沒些兒靈聖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青天。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裏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你道是暑氣暄,不是那下雪天;豈不聞飛霜六月因鄒衍?若果有一腔怨氣噴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滾似綿,免着我屍骸現;要什麼素車白馬,斷送出古陌荒阡?

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憐,不知皇天也肯從人願。做什麼三年不見甘霖降?也只為東海曾經孝婦冤。如今輪到你山陽縣。這都是官吏每無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難言。

竇娥斬首時果然血飛上白練,其後六月下雪,三年不雨。竇娥父親此時做了大官,「職掌刑名,勢劍金牌,威權萬里」,回鄉後替竇娥的案件翻案,重新審理,終令竇娥沉冤得雪,而奸人亦遭到正法懲處。《竇娥冤》中所塑造的竇娥形象,展現了堅貞不屈的頑強性格,以及不向惡勢力低頭的精神,不但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劇,更具有深遠思想和文化意義。

元代鍾嗣成的《錄鬼簿》把關漢卿列為雜劇作家之首,賈仲明稱關漢卿「驅梨園領袖,總編修師首,捻雜劇班頭」。近代王國維《宋元戲曲史》高度評價:「關漢卿一空倚傍,自鑄偉詞,而其言曲盡人情,字字本色,故為元人第一。」可見自元代至近代,不少雜劇作家及文學家,都對關漢卿及其劇作推崇備至。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