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美國年輕人面臨愈來愈大的財務壓力,紛紛勒緊褲腰帶減少支出。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ircana的數據,在今年1月至4月期間,18歲至24歲年輕人的消費按年下降13%。美國富國銀行經濟學家格雷恩贊同年輕群體的處境較為艱難,「眼下的確不好過。但問題在於,年輕消費者如今不僅消費減少,可能連儲蓄也減少了,這會影響他們未來的財富積累能力。」
年輕人在數個類別的消費降幅最大,服裝下降11%、配飾下降18%、科技產品下降14%,以及小型家電下降18%。此外,美國銀行還發現,從2023年5月至今年5月期間,Z世代和千禧一代的支出下降1%。美國銀行研究所的經濟學家廷斯利表示,雖然1%的降幅聽起來不算大,但隨着年輕人在職場上穩步前進,他們的支出本應是增長的。
聚會但求平靚正最緊要慳錢
25歲的維爾瑪經歷了失業和求職受挫,現在在一家初創公司負責市場營銷工作,但薪水完全不夠花,她亦擔心再次面臨失業。維爾瑪最初從父母家搬至三藩市的一間公寓時充滿期待,甚至列出了200多家食肆想要挨個嘗試,但由於承擔不起消費,到現在也只去過不到10家。她抱怨道,「感覺每天我一上網,就看到又有一家大型科技公司裁員了。」
維爾瑪的朋友和她一樣焦慮,有些亦已失業,他們紛紛減少在餐飲、串流媒體訂閱和購買新衣服上的支出,甚至聚會亦聚焦如何節省。有人最近舉辦了一場自製手鏈派對,還有人組織自製批的聚餐。維爾瑪表示現在的潮流是如何省錢,以前她會花費85美元(約667港元)在美甲店做美甲,但現在從百貨公司購買20美元(約157港元)的貼片,反而能得到更多誇讚。
高檔傢俬店成免費休閒場所
維爾瑪的朋友瓦格透露自己經常光顧高檔傢俬店,將那裏當作免費的休閒場所,「我們坐在梳化上,聊得沒意思時就換一個坐。一邊品嘗店裏的免費咖啡,一邊欣賞我們買不起的傢俬,但感覺自己很富有。」瓦格還會和朋友們玩「猜傢俬價格」的遊戲,亦會同時聊起例如買房子等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她強調只有一件事他們不會做:買東西。
《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年輕人消費佔比在社會整體支出的分量較小,但他們是零售商的重要目標人群。Circana的首席零售分析師科恩指出,年輕消費者的好處是,他們能為你帶來長久的客源和忠誠度。他們也傾向於進行更頻繁的小額購物,這會帶來更多的衝動消費,「他們在店裏待得愈久,就愈傾向於把購物籃裝滿。」
面向年輕消費者的零售商已經明顯感受到「冷意」。配飾品牌Thread Wallets 6月前3周的線上銷售額較5月同期下降29%,品牌財務總監瑞安證實年輕人消費削減,公司現時面臨關稅導致供應價格上漲和難以吸引手頭拮据顧客的雙重困境。
洛杉磯修眉工作室Two of a Kind以往經常與當地的女生聯誼會合作進行促銷,但品牌創辦人費塞發現,自今年開始,大學年齡段的客戶開始預約間隔變長,選擇價格較低的服務,甚至是乾脆不再前來。費塞表示,愈來愈多人嘗試自己在家修眉,因此現時年輕人中唯一有所增加的服務,是修復他們自己動手搞砸了的眉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