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嚴鍇華)新一輪巴以衝突持續超過兩年,導致超過6.7萬人喪生。加沙約9成人口流離失所,更陷入饑荒,超過50萬人因飢餓及赤貧,面臨死亡威脅。人道危機日趨嚴峻,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一直堅守崗位。加沙南部拉法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戰地醫院,2024年5月起為傷病者提供醫療服務,香港紅十字會派出6名醫護義工、合共9人次前往戰地醫院支援。
香港紅十字會3名醫護義工,醫生歐耀佳、鄒有銘及護士梁偉賢親赴加沙,在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戰地醫院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協助照顧及治療傷病者。其中歐耀佳及梁偉賢更3度前往當地支援。香港紅十字會行政總裁/秘書長蘇婉嫻認為,義工的行動體現人道精神,「每位醫護義工的救援初心是盡己所能,拯救每個寶貴生命,減輕人類苦難,其行動是人道精神的真實寫照。」
香港紅十字會國際賑災及服務主管程德君亦感謝義工的無私奉獻,「即使作為人道工作者及醫護人員,要前往武裝衝突地區執行救援任務,難免有掙扎及顧慮,我由衷敬佩本會醫護義工所展現的勇氣。」
歐耀佳今年9月完成第3次加沙任務,回想3次經歷,每次也有不同領悟:「一名警衛人員冒險徒步8小時回家探望被炮火波及的家人。即使交通中斷、家園被毀,這些同僚仍堅守崗位,守護生命與尊嚴。」
鄒有銘去年赴加沙,對近在咫尺的炮火有深刻體會:「作為急症醫生,我在加沙戰地醫院的任務為期6星期,期間隨時待命,爭取第一時間救治傷者。醫院曾經在短時間內接收40多名重傷者;我們亦經歷過炮火逼近的夜晚,與同僚躲在床下以沙包掩護,又或逃進貨櫃,直至環境回復平靜才外出。」
榮獲「南丁格爾獎章」護士梁偉賢透過影片分享其人道救援初衷,「10多年來,我始終提醒自己勿忘初心,那就是盡己所能,去照顧和幫助每一位有需要的人。」三赴加沙,民眾背負的傷痛教其印象深刻,「我們曾搶救一名重傷的16歲少年,惟未能挽回他的生命。移送遺體時,一位滿身是傷、30多歲的女士剛好經過,發現躺着的竟是自己兒子,她緊緊抓着兒子的遺體,不願離開。然而該名母親的傷勢嚴重,必須立即搶救,我們只能忍痛將母子分開。令人心碎的是,這位母親因即將接受手術,甚至無法出席兒子兩天後的葬禮,那次便是兩人的最後一面。」梁偉賢強調,加沙的人道災難需要世界持續關注。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