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平
2025年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峰會開幕在即,美國故態復萌,對中國既想和談又搞極限施壓。先是突如其來將15家中國企業列入「制裁」「實體清單」,接着啟動向所有停靠美國碼頭、由中國擁有、運營或建造的船舶收取「301」高額徵費,再次把中美貿易戰推入新一輪激流。中國隨後於9日連發六份公告,對包括五種中重稀土產品及稀土相關技術、設備與原材料等境外物品加強出口管控。特朗普當地時間10日則叫囂將對中國產品加徵100%關稅,並對所有關鍵軟件實施出口管控。這一系列的過招,加上特朗普的激烈反應,都側面印證了中國反制措施快速且精準地擊中了美國「痛點」。
從農田到礦場,從關稅到技術,這場曠日持久的中美貿易摩擦,早已不是單純的經濟分歧。它更像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戰,每一項政策背後,都是一段複雜的博弈考量。美方背信棄義、反覆無常,究竟在賭什麼,又能否輸得起?
農產品滯銷 特朗普票倉不穩
首先,華盛頓對華301關稅部分豁免節點逼近,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又臨近,特朗普必須穩固團結共和黨重要選民,因此大豆再次成為談判焦點。2023年中國進口大豆約9,940噸,巴西佔約7/10,美國約3/10。艾奧瓦等大豆重州過去五年對華出口近乎腰斬,逾一半農場已是虧損狀態。農民們曾是特朗普最堅定支持者之一,然而訂單遲遲未能恢復,不少人削減種植面積,轉行或將地租賃他人耕種,2025年美國農民或將虧損450億美元,怨聲載道。特朗普為安撫農民情緒,宣布將從關稅中撥款補貼農業,看似救命稻草,實質左手倒右手,由美國進口商支付關稅後,最終還是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加重普通家庭生活負擔。
中國面對進出口渠道受阻,迅速調整採購策略,大豆等農產品進口來源從美國轉向南美。巴西等國為確保市場份額,紛紛採取行動,阿根廷甚至對出口標準進行全面升級,短短8個月內向中國出口123萬噸高粱等。這些背後是中國長期以來在全球農業供應鏈布局的結果,通過制度化、規則化方式,充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重構整個農業進口體系。如今,特朗普政府在農業州壓力下尋求「可見成果」,但中國大豆進口結構已變,巴西等南美國家紛紛受惠。其悄然出爐的「制裁」名單,把中美貿易問題與美國大豆困境掛鈎,表面為農民爭取利益,實際上還是轉嫁美國內部政治壓力以及民眾對聯邦政府停擺的關注。
中方反制 精準到位
其次,中國對英偉達芯片的封禁,標誌着全球AI產業鏈的根本性轉折。曾經卡脖子的英偉達H100、A100芯片,如今在中國市場份額已從2023年的65.2%降至不足50%。華為昇騰910B等國產芯片性能突破與AI技術範式的轉換,所帶來的連鎖反應遠超硬件層面。尤其是今年7月英偉達為繞開出口管制,特意減配且性能只等於H100的15%-30%的H20產品,因存在「後門」風險,被中國網信辦正式約談。同期美國國會內部也正推動專項法案,要求對所有受出口管制芯片,在出廠時必須預埋「後門」功能,即「遠程關閉」「實時定位」,而這恰是前幾年美國打壓華為及近來封禁TikTok的藉口,可謂賊喊捉賊。
中方態度非常明確,有「毒」的芯片不買,不乾淨的更不要。英偉達芯片風暴背後,是整個美國芯片行業在全球科技市場的信任塌方。中國芯片禁令與華為昇騰910B的崛起,所引發的產業地震將比互聯網泡沫破裂更徹底洗牌科技格局。這是一個標誌,更是一場刺破美國AI泡沫的關鍵信號。英偉達作為推動美國AI產業前進之心臟,從2023年初在美市掀起投資狂潮,其崩塌之時必然是美國AI泡沫的破裂時刻。而自上台就將芯片當誘餌、AI當綁帶、投資當信物的特朗普,對此絕不能接受。
這場「制裁」與反制博弈,暴露出美國之強弩之末與戰略性失誤。特朗普曾以為只要加稅,中國就會讓步,結果卻倒逼中國市場重組、產業升級、供應鏈再造。美國製造業沒能回流,農業先行崩潰,甚至有可能迎來有史以來最大的科技泡沫,以及中國對稀土開採、冶煉分離、金屬冶煉、磁材製造乃至生產線裝配、調試、維修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全面管控。中國用「貿易+科技+物流」組合拳全面出擊,稀土限制掐住美國軍工、新能源、消費電子、AI和半導體產業的科技命脈,10月10日亦通告會對停靠中國港口的美國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特朗普威脅要對中國再加關稅,標普指數三分鐘內蒸發7,000億美元,道瓊斯工業指數跌1.9%,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跌3.56%,美股遭遇4月以來最慘烈暴跌,單日最終損失高達1.65萬億美元。外界普遍分析其反應超於常見之誇張和嚴重,市場恐慌情緒清楚向特朗普關稅戰說「不」。特朗普之後又改口稱「沒取消與中方的會晤」,顯示他既想維持強硬形象,又迫切需與中方接觸。他不斷展示籌碼,利用籌碼,以獲取最大利益,但中國不單不妥協、不配合、不就範,反而有壓制就反擊,美方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