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自明
劇作家莊梅岩上月在社交平台發文,聲言由她編劇的舞台劇《我們最快樂》被煞停,放話即使被取消「也不會後悔」。其後,她又在社交平台發文稱,《我們最快樂》又再獲得「綠燈」重啟預售,近日卻又在接受網上採訪時,聲稱放眼整體環境創作是不快樂的。藝壇老友直言,這位把修例風波、黑暴氾濫暗喻為香港「最繁榮昌盛、最自由文明的時候」的劇作家,在香港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仍不盡不實、毫無根據地詆毀香港再無創作自由,喋喋不休地抱怨遭打壓、打悲情牌;通過創作《我們最快樂》一劇,暗諷如今的香港無自由、無公平、無希望,這些言行算不算「軟對抗」,是否應該有所警惕?值不值得讓她還有自我炒作、擾亂人心的舞台?
借劇作詆毀香港
近日,莊梅岩及《我們最快樂》的導演接受網媒採訪。這個採訪並非簡單地宣介劇作本身,而是意有所指地散播受壓抑、無自由的弦外之音。
老友分析指,該劇表面上講的是三位同志追求快樂的故事,其實是借三位角色的遭遇和感受,影射當下香港「絕望窒息」。有角色認為,既然現時的社會無法追求自由和公平,短時間內也看不見曙光,為何還要時刻執着這些價值,這樣會很痛苦,倒不如及時行樂、盡興忘憂;另一位角色卻指,即使今天追求平權、自由、公平的機會很渺茫,但仍然會選擇堅守這個地方,不會離開,「終盼這裏有一天會得到平權與自由」。
莊梅岩或許擔心受眾不明白該劇傳遞的隱晦信息,在採訪時「畫公仔畫出腸」,她聲言,放眼整個環境,創作是不快樂的:「因為香港有很多禁忌,很多說不清楚的事,很多審查,而大多都未必是法律上的審查,這些都很窒礙創作。」
香港恢復了法治穩定,社會重回正軌,真的如莊梅岩描述的那麼可怕——「審查無處不在、創作毫無自由」?音樂劇《大狀王》自2022年首演以來,叫好叫座、越做越爆紅,被譽為港產音樂劇天花板,不但在香港一票難求,在上海及北京巡演時亦大受好評,創下香港音樂劇在內地演出場次及觀眾人次的紀錄。港產片《毒舌大狀》《破地獄》《九龍城寨之圍城》《誤判》等佳作頻現,題材和表達百花齊放。事實都好明顯,「創作毫無自由」根本是失實指控,聳聽的危言是騙不了、嚇不到心水清的港人的。
不過,莊梅岩偏執地認為,如今的香港就是今不如昔,連培育她成長、被視為香港表演藝術人才搖籃的香港演藝學院,也一再遭其攻擊,更在社交平台「控訴」被演藝學院封殺、打壓,由此再上綱上線,聲稱所有香港創作人、香港表演藝術界都受到傷害。她還在社交平台發文稱:「好好一個國際金融中心、文明社會,曾經潮流、文化、藝術都那麼豐盛,如今變得步步為營、矯枉過正。」
炒作「被封殺」 無風再起浪
或許莊梅岩在業界有其名氣及粉絲,但她總不能代表所有香港創作人、香港表演藝術界吧?將個人的觀感怨恨放大,既貶低有培育之恩的母校,更將香港詆毀得一無是處,這是有品格的創作人所為嗎?
老友直指,如今香港最需要和衷共濟、集中精力謀發展,必須警惕混淆視聽、干擾發展的「軟對抗」。
圈內人都記得,莊梅岩在2019年4月底,參與反對修訂《逃犯條例》的遊行,除了抹黑修例,更詆毀香港特區政府官員「無恥」,在欠缺理據的情況下,聲稱修例會「影響藝界」、「影響全港每個人」;她又與「支聯會」關係密切的劇團,聯手推出舞台劇,宣揚對抗意識。修例風波結束至今已有6年多,莊梅岩對修例風波仍心心念念,形容「在香港最繁榮昌盛、最自由文明的時候上過街」,又炒作「被封殺經歷」和「創作毫無自由」,無風再起浪。這樣的言行是不是要警惕的「軟對抗」?香港還應該給她作政治秀的舞台嗎?值得各方認真思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