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夢澤 HashKey Group高級研究員
在全球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區塊鏈技術已從金融工具演進為多維生態系統,並催生出了去中心化人工智能(DeAI)這一新興概念。DeAI依託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機制,突破傳統AI的數據孤島和中心化局限,開闢透明、安全、高效協作的新範式。這一變革不僅拓展了區塊鏈的應用邊界,還重塑了數據、計算與價值的全球流通格局,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奠定關鍵基石。
DeAI是什麼?DeAI指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AI開發與應用的去中心化範式,其核心在於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共識機制,解決傳統AI的局限性。傳統AI依賴中心化數據儲存,常面臨數據訪問受限、隱私洩露風險以及模型訓練中的偏見問題。DeAI通過分布式網絡和激勵機制,促進跨組織的數據共享與協作,構建更包容、可靠的AI開發模式。例如,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可確保數據共享過程中的隱私保護,降低資源壟斷風險。2025年第一季度,加密貨幣與區塊鏈項目吸引了48億美元風險投資,反映市場對區塊鏈創新的信心(Galaxy Research, 2025 Q1 Crypto Funding Report)。同年9月,AI相關加密代幣交易量增長120%,市場總值達339億美元,彰顯DeAI生態的快速擴張(CoinGecko, AI Token Market Report, September 2025)。
DeAI代表區塊鏈與AI協同發展
區塊鏈創新強調「原生」特性,即技術從底層協議深度融合,而非表面疊加。DeAI的獨特價值在於其體系自洽性:區塊鏈提供可信的信任錨點,AI賦予智能驅動能力,二者協同催生新型經濟模型,如數據代幣化和計算資源租賃。傳統AI依賴中心化服務器,易引發單點故障、數據偏見及隱私洩露風險。DeAI通過區塊鏈實現全生命周期的去中心化管理,涵蓋任務發起、預訓練、在線訓練及後訓練階段,形成閉環框架,確保AI開發過程可追溯、透明且公平。
融入審計與可追溯 確保合規性
在數據準備環節,DeAI的創新尤為顯著。傳統大型語言模型面臨高質量數據匱乏的挑戰。DeAI通過數據代幣化機制(如Ocean Protocol的Datatoken)激勵貢獻者,構建去中心化數據市場,破解數據孤島。在計算與訓練階段,DeAI進一步彰顯區塊鏈的賦能潛力。分布式機器學習(DML)雖緩解單機瓶頸,但聯邦學習(FL)仍依賴半信任節點。DeAI引入智能合約實現無信任聚合:Bittensor(TAO)通過Yuma共識支持全球GPU共享;FLock.io採用FLock共識優化參數同步。在後訓練階段,模型市場成為生態樞紐,SingularityNET支持多代理協作。這些項目融入審計與可追溯機制,區塊鏈的不可篡改賬本記錄模型演化,防範篡改並確保合規性。
挑戰與機遇並存 監管待完善
DeAI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區塊鏈的延遲問題限制實時訓練,數據質量保障依賴主觀共識,AI原生激勵機制需平衡通脹與公平性。P2P網絡中的通信開銷放大,異構硬件加劇同步難度,隱私與透明的平衡亦為難點。此外,全球監管的不確定性,如歐盟《AI法案》,可能對創新構成約束。
儘管挑戰尚存,DeAI的潛力無可限量,不僅體現為技術融合,更引領範式變革。DeAI通過區塊鏈的透明性與可追溯性,將AI從不透明的「黑箱」轉變為可審計的「白鏈」,為通用人工智能的可信開發與實現奠定堅實基礎。展望未來,在香港創新樞紐的引領下,可通過DeAI整合全球資源,推動中文AI生態的協同發展。通過強化本土AI基礎設施,賦能中文大模型在金融、醫療等垂直領域的專業化應用,提升資源效率與全球競爭力(QualBench, 2025)。跨鏈AI代理有望主導Web3生態,數據匱乏難題或通過全球協作得以緩解。以AI驅動的原生生態正邁向價值互聯網,不僅吸引投資關注,還推動社會進步,助力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可持續發展與技術融合,共創包容的未來。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