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富金融研究部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宣布自11月1日起對中國輸美商品額外徵收100%關稅,並對「全部關鍵軟體」實施出口管制,引發全球市場劇烈震盪。標普500指數應聲下跌2.7%,創近六個月最大跌幅;國際銅價和油價跌幅均超4%,海外市場陷入「risk-off」恐慌。然而,歷史經驗表明,這一高關稅威脅落地概率極低,中美貿易博弈正步入新一輪理性談判周期。
回溯今年4月至5月的關稅博弈,美國曾一度將對華關稅推高至145%,但隨之而來的供應鏈斷裂與進口銳減迫使美方迅速回檔稅率,並在5月中旬重啟中美經貿談判。此次再度拋出100%關稅威脅,若真正實施,足以導致中美貿易再次中斷。然而,現實制約極為明顯:中國作為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在中低端製造領域的綜合成本與供應鏈效率優勢短期內難以被替代。即便部分產能向東南亞轉移,但其配套能力薄弱,且需一年以上建設周期,無法滿足美國11月聖誕備貨季的緊迫需求。高關稅不僅將推高美國國內通脹,更可能造成部分商品斷供,嚴重損害消費者利益,這與美國自身經濟邏輯背道而馳。
此次關稅威脅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國在談判前系統性「壘籌碼」的一環。除100%關稅外,美方同步推出對華船舶額外收費、對起重機加徵100%關稅、對櫥櫃及木製品加徵25%關稅、將15家中國公司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甚至提議限制中國航班飛越俄羅斯領空。這一系列舉措意在多點施壓,擴大談判籌碼。
對此,中方迅速採取精準反制:交通運輸部宣布對美國船舶徵收「特別港務費」,以回應其在海運領域的歧視性措施;市場監管部門對高通收購案啟動反壟斷審查;同時擴大稀土及關鍵礦產出口管制範圍。這些反制措施既展現「打則奉陪到底」的堅定立場,也凸顯中國在關鍵資源與供應鏈節點上的戰略反制能力。
競爭與合作的螺旋上升
特朗普的談判風格一貫以「極限施壓、靈活退讓」為核心。此外,11月上旬恰逢90天關稅暫緩期滿,疊加10月底APEC會議,時間視窗已為對話預留空間。儘管競爭態勢長期存在,但全面對抗不符合雙方根本利益。這種「鬥而不破」的複雜格局,要求中國既保持戰略定力,應對摩擦常態化,也應把握機遇,加快核心技術突破與內需市場培育。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