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積極推動文化、體育與旅遊(合稱「文體旅」)的融合發展,無論是大型藝術節目、體育盛事,還是深度遊路線,都展現了香港中西薈萃的獨特魅力。
然而,活動成功不僅靠內容精彩,更要跨越語言隔閡,向世界生動地傳達香港的品牌故事。翻譯,正是關鍵橋樑。
為此,GILT(全球化、國際化、本地化和翻譯)研究中心啟動了「文體旅翻譯科技」計劃,旨在探索如何運用先進人工智能(AI)技術,促進香港在這些領域的國際宣傳工作。現時坊間的自動翻譯,包括大語言模型(LLM),在處理特定文化名詞或官方活動時,常因訓練數據不足或AI幻覺而出錯。這不僅導致內容失真,更可能影響辛苦建立的品牌形象。
以政府《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的一句原文為例:
中文原文:香港近年來策劃並舉辦了如「藝術三月」、Art@Harbour、「西貢海藝術節」及「設計#香港地」等多項標誌性文化旅遊活動……
譯文一(LLM翻譯):In recent years, Hong Kong has planned and hosted several landmark cultural tourism events such as 'Art March,' Art@Harbour, the 'Sai Kung Sea Art Festival,' and 'Design #Hong Kong'...
譯文二(整合翻譯數據庫和潤飾模組):Hong Kong has, in recent years, masterfully curated and hosted a series of iconic cultural tourism events, including Art March, Art@Harbour, the Sai Kung Hoi Arts Festival, and 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 (#ddHK).
譯文一單靠大語言模型,將「設計#香港地」直譯為 "Design #Hong Kong",未能對應官方品牌"Design District Hong Kong "(#ddHK)。
「創譯」更能打動人心
譯文二則結合了我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先利用政府開放數據,建立專屬的「文體旅翻譯數據庫」,再整合大語言模型和潤飾模組。新版本不僅準確傳達品牌,其用詞也更專業貼切;尤其在需要吸引國際目光的旅遊宣傳場景中,此譯文運用「創譯」手法,更能有效打動人心。
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對準確傳神地呈現香港文化故事,實則至關重要。
展望未來,翻譯科技大有可為。短期內可支援官網、宣傳與社交平台的專業翻譯,幫助旅客掌握最新活動消息。日後可延伸至多種場景,如整合至旅遊應用程式,以多語言內容協助行程規劃與門票預訂;在各大景點則可配合二維碼導覽,為旅客提供高品質的語音或文字解說,顯著提升現場體驗。
長遠而言則是開發「個人化智能虛擬導遊」。想像一下旅客身處西九文化區,應用程式能根據其位置,以所選語言實時介紹M+或故宮文化博物館,甚至進行互動問答。隨着AI技術發展,這些構想已非遙不可及。
香港正處於文體旅產業發展與AI技術革新的交匯點。翻譯不只是語言轉換,更是向世界展現香港獨特文化與城市魅力的關鍵。做好這一步,香港的故事不僅能傳遍世界,更能聲聲入耳,深入人心。
●蕭世昌博士 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及外語學院副教授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