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柱
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今天,中美經貿關係本應成為世界經濟穩定的「壓艙石」。但美國長期奉行的單邊遏制政策,正在不斷衝擊國際經貿秩序根基。最近幾天,中國針對美國歧視性貿易措施接連出台反制舉措,從船舶特別港務費的精準徵收,到集成電路領域的反歧視調查深化,更以稀土、鋰電池全產業鏈管制形成關鍵突破,一系列組合拳既展現了維護自身權益的堅定立場和國家意志,更傳遞出推動中美關係回歸正軌的明確信號。
一、美國一直採取兩面手法,從未放棄打壓和遏制中國發展
所謂「競爭合作」不過是美國掩蓋遏制本質的幌子,其兩面手法在經貿與科技領域表現得淋漓盡致。在海事領域,美國於2025年4月以「重建本土造船業」為由,發起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及造船業的301調查,宣布自10月14日起對中國企業擁有、經營或建造的船舶加收港口服務費,試圖通過單邊制裁削弱中國佔全球50%以上的造船業優勢。這種將產業競爭政治化的做法,與其宣稱的「市場公平」原則形成鮮明反差。
科技領域的遏制更是變本加厲。自2018年以來,美國基於301調查結果持續對中國集成電路加徵關稅,2022年起通過多輪規則修訂,全面限制芯片及製造設備對華出口,甚至禁止「美國人」參與中國半導體項目。2025年1月和5月,美國進一步升級管控,不僅對全球芯片銷售實施「圈層化」限制,嚴禁先進AI芯片流入中國,還專門針對華為昇騰芯片出台禁令,試圖在技術上徹底孤立中國產業。
二、美國的做法是典型的雙重標準,中國的反制完全合情合理
美國在經貿領域的雙重標準早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在產業政策上,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砸下數百億美元扶持本土產業,卻對中國正常的產業升級百般遏制。美國一方面將「外國直接產品規則」拓展至下級供應鏈,把「最低含量」設為0%,實現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長臂管轄;另一方面卻指責中國正常的出口管制措施「破壞市場秩序」。當中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於2025年10月9日公告對稀土開採技術、中重稀土物項、鋰電池及人造石墨負極材料實施出口管制時,美國政客竟將這種對等反制極盡污衊,完全無視其自身舉措的挑釁本質。在市場准入上,美國要求中國對其企業全面開放,自己卻對涉華船舶設置歧視性收費,甚至連收費流程、適用範圍等基本規則都模糊不清,讓業界「一頭霧水」。
中國的反制始終恪守國際法和國內法依據,具有充分的正當性。此次稀土管制創新性地引入「技術溯源」原則,不僅覆蓋原產中國的稀土礦產品,更將含0.1%以上中國稀土成分的境外加工產品、使用中國技術生產的稀土設備納入許可管理,徹底封堵了「原料轉賣+技術代工」的規避路徑。鋰電池管制則精準覆蓋儲能用大型電池、正負極關鍵材料及製造設備,直接回應美國對中國電池供應鏈的單邊限制。正如中國商務部所言,這些措施「符合國際通行做法,旨在維護國家安全和履行防擴散義務」,是國際法框架下「正當防衛」的典型實踐。
三、美國的制裁和關稅威脅並未實質奏效,且越來越無效
多年實踐已經證明,美國試圖通過制裁打壓中國發展的圖謀正在落空。在造船業領域,儘管美國發起301調查並實施歧視性收費,但2025年前8個月中國船廠承接的全球新船訂單佔比仍高達53%,與2023年全年水平持平。
在稀土和鋰電池這些戰略領域,美國的「去中國化」努力更是舉步維艱。美國國防部數據顯示,其90%以上的稀土加工依賴中國供應,88%的供應鏈環節有中國企業參與,即便在澳大利亞、巴基斯坦開採稀土原礦,仍需運至中國進行提純加工。中國掌握的串級萃取法可將稀土純度提升至99.999%,廈門鎢業的稀土回收技術回收率達95%,這些核心技術是美國及盟友短期內無法複製的。鋰電池領域更凸顯美國的供應鏈脆弱性:中國控制着全球96%的負極材料產能和85%的正極材料產能,美國電網規模鋰離子電池進口量的65%來自中國,且這一比例到2028年預計將增至三倍。
關稅戰的反噬效應更讓美國得不償失。2024年中美雙邊貨物貿易額仍達6882.8億美元,中國對美出口佔出口總額的14.7%;2025年前兩個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仍增長3.4%,絲毫未顯現被「脫鈎」的跡象。而美國自身貨物貿易逆差2024年達1.2萬億美元,連續4年超萬億美元,中國佔其逆差比重已從2018年的47.5%降至24.6%,證明關稅根本無法解決美國自身的結構性問題。上海美國商會調查顯示,48%的受訪企業強烈要求取消對華關稅,近三分之二企業擔憂關稅影響收入,美國國內反對聲浪持續高漲。
四、中國出重拳是為了打疼美國,迫其徹底放棄遏制幻想,重回互利合作軌道
中國2025年10月的反制措施之所以被外界稱為「重拳」,關鍵在於其精準打擊了美國的痛點,而稀土與鋰電池領域的全鏈條管制堪稱其中的「殺手鐧」。
在稀土領域,中國的管制實現了「全鏈條覆蓋+穿透式監管」的雙重突破。管制範圍不僅包括稀土礦、金屬冶煉品等實體物項,更將開採、冶煉分離、磁材製造等12項核心技術及生產線調試維護技術納入監管,甚至通過知識產權許可、聯合研發等間接技術轉移路徑也被嚴格限制。這種管控直接擊中美國國防與科技產業的「命門」:每架F-35戰鬥機需消耗超過900磅稀土材料用於製造磁體和塗層,一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需約4600公斤稀土,而美國國防部的稀土戰略儲備僅能維持F-35戰機生產6個月,重稀土鏑和鋱的儲備更是僅夠42天。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因稀土短缺被迫推遲F-35升級項目,雷神公司的導彈制導系統生產也陷入停滯,軍工企業股價在政策發布當日平均下跌超4%。更致命的是,美國本土重建稀土產業鏈需至少8年時間,僅冶煉廠建設就需投入超百億美元,成本比依賴中國進口高出30%以上。
鋰電池領域的管制則精準打擊了美國新能源與人工智能產業的軟肋。中國此次將儲能用大型鋰離子電池、正負極關鍵材料及製造設備全部納入出口許可管理,而美國AI數據中心的能源需求、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中國供應。數據顯示,美國本土電池廠60%以上的負極材料依賴中國進口,特斯拉Model 3的電池負極材料有85%來自中國。政策出台後,美國電池公司Fluence Energy的股價單日下跌超12%,特斯拉股價也下跌5%,市場擔憂美國新能源汽車交付周期將大幅延長,AI數據中心的儲能供應可能出現中斷。彭博新能源財經分析師馬修·黑爾斯直言:「中國在電池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意味着,他們可以施加很大壓力,美國企業很快就能感受到。」
與稀土、鋰電池管制形成呼應的是,中國自10月14日起對美資相關船舶按航次徵收特別港務費,分階段從每噸400元遞增至2028年的1120元,一艘巨型油輪單次停靠需額外支付約620萬美元。這一措施迅速引發美國航運業震盪,宣布當日即有油輪取消對華訂艙,乾散貨船租賃成本應聲上漲。
中國的重拳出擊絕非尋求對抗,而是要打破美國的戰略誤判。從4月對美商品加徵關稅,到將35家美國實體列入管制清單,再到10月的「船舶費+稀土+鋰電池」組合反制和調查高通,每一步都精準對應美國的歧視性措施,傳遞的信號清晰而強烈:中國絕不接受被遏制的命運,也不會容忍不公平的貿易關係。中國的反制措施既是維護自身發展權益的必要手段,更是促使美國回歸理性的「清醒劑」。
從特朗普總統發出的情緒強烈的長推文可以感受到,中國的重拳已經把美國打疼。期待美國盡快糾正芯片出口管制和高關稅等錯誤做法,早日回到中美互利合作的正確軌道上來。全世界都需要正和博弈,不要零和博弈或負和博弈,而現在球在美國那邊。
(作者為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主席、香港經濟智庫主席、安徽省政協委員、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