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探尋北極海底世界的奧秘

2025-10-12 11:04:37 科技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10月12日報道,開展北極底棲生物調查,是中國第15次北冰洋科學考察的一項重要內容。受氣候變暖等因素影響,越來越多的暖水性物種向北擴張,正在影響和改變北冰洋的生物分布格局。

科考隊員在回收底拖網。(圖片來源:新華社)

記者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在北冰洋採訪看到,本次考察隊獲取了豐富的底棲生物樣品,展現了多樣的海底生物世界。同時,一些新的調查和發現,正在推進北極底棲生態系統對氣候快速變化響應的研究。

5000多個樣品揭示北極底棲生物多樣性

生活在海底表面或泥沙中的底棲生物,是魚類、海洋哺乳動物和海鳥的重要「口糧」。同時,它們吞食上層海水沉降下來的有機物,再把營養「釋放」回海水,支撐浮遊植物等初級生產者的生長。

「考察隊在楚科奇海北部海域成功完成了14個站位的底拖網作業,獲取了豐富的底棲生物樣品,為深入研究北極底棲生物多樣性和群落結構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考察隊生態調查隊隊長、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坤說。

經初步整理,此次底拖網共獲取了5000多個底棲生物樣品,涵蓋棘皮動物、腔腸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環節動物和苔蘚動物6個門類,物種多樣性較高。

科考隊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雅琴認為,北極大型底棲動物生長緩慢、壽命長、棲息場所固定,因此很適合作為「氣候變化的指示器」。它們的群落結構在幾年到幾十年內會清晰反映環境變化。此次成果與歷次北極航次的樣品與數據聯動對比,將為揭示北極底棲生態系統如何響應氣候變化提供關鍵支撐。

空間梯度揭示底棲生物分布格局

「在北極海域,科學家已經記錄了4000多種巨型和大型底棲生物,豐富程度超出很多人的想像。但是,人類對北冰洋大部分海域的底棲生物情況依然了解有限。」劉坤說。

除了拖網取樣,本次考察隊布放了多套海底生物影像觀測系統。

劉坤表示,通過獲取底棲生物原位影像資料,分析底棲生物多樣性與分布格局,並持續跟蹤氣候驅動下的物種北移與群落重組,力求回答「北極底棲生態系統在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和「為什麼發生這種變化」,從而為北極生態保護與漁業管理提供量化證據與預警。

時間梯度捕捉「冰藻脈衝」

「與往年主要在楚科奇海海台區開展調查不同,本次底棲生物監測站位集中在楚科奇海西北部的陸坡區和深水區。這裏位於大西洋海水和太平洋海水交匯處,營養物質供應充足,底棲生物多樣性更高、群落結構更為複雜。」劉坤說。

他講述了一次難忘的取樣經歷,即在北緯75度18分進行的陸坡區站位拖網作業。「一網下去,網袋裏不僅有數量可觀的海星、海蛇尾、雪蟹和管棲多毛類,而且網衣和網架上居然還帶回了很多完好的海百合和海鰓。」劉坤說。

考察隊注意到,在融冰初期—中期—末期的連續觀測中,海底影像顯示近底顆粒和絮狀物顯著增加,並與上覆水體的「冰藻下沉潮」同步。

「出乎意料的是,我們通過海底生物影像觀測系統,在約2200米深海區域捕捉到大量絮狀、團聚狀冰藻藻團,這顯示上層—海底耦合在北極深海同樣可能強烈發生。」劉坤說,這一發現為後續的長期連續觀測與跨區域對比提供了關鍵線索。

談到未來,劉坤和黃雅琴建議,加強國際合作,建立高效、標準化的北極大型底棲生物群落監測,同時擴展對微型和小型底棲生物類群的監測;更好地利用載人潛水器等先進設備開展可視化調查,進行北冰洋區域間的底棲生物比較研究。

責任編輯: 張斐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