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論|為香港留住榮光與尊嚴

2025-10-11 10:49:40 來論

文/吳軍捷

香港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已過大半,過往不少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漸次走進公眾視野——越來越多香港市民開始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在香港抗戰中寫下的厚重篇章;個別曾經歷歷史的抗戰老戰士,也慢慢被更多人知曉姓名與故事。

慶典的熱鬧褪去後,有件事更需我們靜心聚力:一位領導曾言「要善待老兵,今後還要打仗」,這句話既是對過往奉獻的珍視,更標定了社會應有的價值刻度。單就我會而言,目前仍有20位經歷過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的老戰士健在,他們的年齡介於91至101歲之間,是活着的歷史見證者,更是民族解放的奉獻者。可這群可敬老者的晚年生活,卻藏着令人揪心的窘迫:20人中80%居住在公共屋村,人均居住面積僅5至8平方米;每月收入僅數千元,生活水準處於社會底層。有的老兵獨自生活,身邊無親人照料;有的雖入住養老院,卻要擠在十幾人的集體房間裏,私人空間不足3平方米——曾經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衝鋒陷陣的他們,晚年的幸福與尊嚴,正被這樣的現實悄悄磨損。這與香港作為富裕社會的形象,形成了難以迴避的反差。

香港的富裕,從來不該只停留在亮眼的經濟數據裏,更該體現在對特殊群體的關懷溫度中。如今全港健在的此類老戰士已不足百人,以香港的社會條件,完全有能力為這「少數中的少數」,撐起一個安穩、體面、有尊嚴的晚年。他們當年的付出,是香港抗戰史與民族解放史的重要一頁;他們當下的晚年,也成為香港社會文明的一個標誌。對老戰士的態度,不是簡單的個體關懷,而是一個社會的價值風向標。當青少年看見,曾為國家出生入死的老兵被溫柔以待,自然會讀懂奉獻的重量、歷史的厚度;反之,若老兵的窘迫無人問津,傳遞出的便是對歷史的淡漠、對奉獻的輕慢——這種無聲的影響,會悄悄割裂代際間的情感聯結,模糊青少年心中的價值座標。

善待這些九旬老兵,貴在貼地落實,要把關懷化作具體的行動。我們建議:

1. 推動優先社區關懷:懇請香港各社區服務機構與關愛隊,將這些老戰士列為重點關注對象。主動上門摸排他們的生活所需,從日常照料、醫療協助到精神陪伴,提供精準化、常態化的幫扶,讓他們在熟悉的社區裏,安穩感受身邊的溫暖。

2. 促進深度代際交流:組織青少年走近老兵,坐下來聽他們講槍林彈雨裏的故事,感受他們從未動搖的信念。這不僅能讓青少年從歷史中汲取愛國愛港的精神力量,更能在面對面的互動裏,拉近代際距離,凝聚社會共識。

3. 着力改善養老條件:面對香港養老院資源緊張的現狀,政府、社會機構等方面,應為老戰士開闢照護綠色通道,設立或指定專門的養老機構,讓他們告別擁擠的集體房間,擁有一方屬於自己的私人空間;也可探索與深圳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協作,在優越環境、專業照護中安度晚年——這是對他們奉獻最基本的回饋,更是對社會尊嚴的守護。

原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香港老戰士聯誼會,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成立以來,曾聚集過160餘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老戰士。去年此時,健在者尚有30位,如今僅餘20人。二十多年來,我會始終盡力照料老戰士的生活,但僅憑聯誼會有限的資源,終究難以讓他們擁有應得的幸福晚年。這20位老兵,仍是矗立着的「活的歷史豐碑」。善待他們,是香港社會應有的擔當,更是傳承歷史、凝聚人心的必然選擇。唯有讓這些為國家與民族奉獻半生的老者,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尊,香港才能留住那份穿越歲月的榮光,才能給青少年傳遞清晰的價值導向,讓尊重奉獻、銘記歷史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穩穩紮根、靜靜發芽。

(作者為原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香港老戰士聯誼會會長)

責任編輯: 張岩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