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一朝美猴王,一世文化行者!六小齡童:只要觀眾期待,我一直在

2025-10-10 08:50:33 藝術
●六小齡童認為,86版《西遊記》經久不衰的核心要義在於「尊重原著、尊重觀眾、尊重文化」。(記者攝)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蕊 實習記者 張媛媛)提及六小齡童,想必多數人腦海中即刻便會浮現出那個有着火眼金睛、能騰雲駕霧的孫悟空形象。他在86版《西遊記》中所塑造的這一角色,無疑是觀眾心中無可替代的「美猴王」,更是在中國電視劇發展歷程中,辨識度極高、極具代表性的經典角色之一。不過,此次專訪,記者並不想僅僅局限於談論那個眾人熟知的「孫悟空」。在香港文匯報的鏡頭前,身着標誌性紅色外套的六小齡童,侃侃而談,話題涵蓋了他與香港之間深厚的緣分、數十年來持之以恒的文化推廣工作,還深入探討了86版《西遊記》至今仍熱度不減的緣由,以及他對當下各類「大聖熱」現象的獨到觀察與理性思考。

●六小齡童在簽售西遊相關圖書作品時即興表演。 資料圖片

六小齡童幾乎每年都會來香港一趟,從2000年香港回歸三周年晚會,再到首屆「美猴王」藝術節在海洋公園舉辦,香港這片土地,已然成為了他推廣西遊文化的重要陣地。「香港觀眾對於孫悟空的情感那可是極為深厚的,這不僅僅是出於懷舊之情,更是一種源自內心深處的文化認同。孫悟空這個角色已然超越了電視劇本身的範疇,成為了一種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了。」六小齡童說道,已屆66歲的他,至今依舊不辭辛勞地奔波於全國各地,全身心投入到推廣西遊文化的事業當中,積極參與各類公益活動,精心策劃着一個個新的文化項目。他笑着說,自己可算不上是「退休藝術家」,而是一名永不停歇的「文化行者」。

模仿孫悟空關鍵在「猴魂」

●六小齡童日前參與在河南省濟源市舉辦的「2025 年首屆全國大聖文化藝術周暨中國猴山猴王爭霸賽」活動。(記者攝)

「只要觀眾依舊對孫悟空有所期待,我便會一直在。」日前六小齡童全程參與了在河南省濟源市舉辦的「2025年首屆全國大聖文化藝術周暨中國猴山猴王爭霸賽」活動。在這八天的時光裏,他身兼數職,不僅出任活動的總評審,更是憑藉現場眾多「美猴王」齊聚的壯觀場面,成功斬獲了「最多人裝扮成孫悟空聚會」的吉尼斯世界紀錄。不僅如此,他還走進校園,將蘊含着深厚底蘊的「大聖文化」生動地講述給孩子們聽。在這段日子裏,六小齡童已然不再僅僅是那個獨一無二的「孫悟空」扮演者,更像是千千萬萬個「孫悟空」的引路人。

「他們前來,並非是單純模仿孫悟空,而是來認領屬於自己的文化身份。每一個扮演孫悟空的人,實則都是一次文化的具象展現。」66歲的六小齡童站在濟源五龍口景區猴山腳下,與近300名同樣裝扮成「美猴王」的人們,一同揮舞着金箍棒,齊聲高呼「齊天大聖」……伴隨着那熟悉的旋律,眾人擺出各式各樣孫悟空的經典造型,就在這一瞬,吉尼斯世界紀錄被定格了下來,他們成功挑戰了「最多人裝扮成孫悟空聚會」這一世界紀錄。那標誌性的金箍棒,還有那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這些從1986年便開始深入人心的文化符號,歷經歲月的洗禮,卻絲毫未曾褪色,依舊熠熠生輝。目睹如此眾多的「美猴王」匯聚一堂,六小齡童不禁感嘆,孫悟空本身所蘊含的文化魅力太過強大,而自己有幸曾扮演過這一角色,便能夠一次次地將大聖所承載的精神,以全新的方式詮釋給當下的人們。

六小齡童透露,之所以全身心投入到此次活動當中,是因為濟源作為「中國猴山」的所在地,有着極為豐富且源遠流長的猴文化歷史資源。濟源博物館官方藏品目錄裏,目前公開展示有一件東漢陶俑猴,這足以證明猴文化在此地已經綿延了兩千多年之久。他還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拍攝央視版《西遊記》之時,劇組便是參考了太行獼猴的形象,來精心塑造孫悟空的五官特徵的。

「在『猴王爭霸賽』裏,我評判的標準十分明確,那就是參賽者既要具備猴相,又要有猴功,而最為關鍵的,則是要展現出猴魂。」六小齡童認真地說道,「其中,猴魂的分值是最高的,倘若演繹不出那股正氣,即便筋斗翻得再高、技巧再嫺熟,那也是不行的。」

86版《西遊記》經久不衰因「尊重」

「我所飾演的孫悟空,或許算不上是最帥氣的,也不見得是最能打的,但可能是最契合原著,有『從書裏走出來』那種感覺的。」六小齡童謙遜地表示。

在他看來,86版《西遊記》能夠經久不衰,其核心要義在於「尊重原著、尊重觀眾、尊重文化」。「想當年,我們拍攝的時候可沒有如今這般先進的高科技手段,全憑的是實實在在的真功夫、真情實意的真表演,以及發自內心的真情感啊。」他回憶道,自己本身有着將近600度的近視,還伴有200度的散光,然而卻能將「火眼金睛」演繹得淋漓盡致,靠的就是日復一日、不厭其煩地反覆練習眼神、雕琢身段、揣摩情緒。

「為何現在的觀眾依舊對我所飾演的孫悟空青睞有加呢?那是因為他們從這個角色身上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真』。」他進一步闡釋,「這種『真』,不僅僅體現為表演層面的真實感,更是對傳統文化所懷有的那份誠摯與敬畏之心啊。」

近年來,隨着短視頻平台興起,86版《西遊記》不斷被廣大網友進行「混剪」「二創」,孫悟空與豬八戒之間深厚的兄弟情誼、孫悟空為數不多的落淚瞬間,甚至是他那些略顯「社死」的有趣時刻,都紛紛成為了網友們熱烈討論的話題。六小齡童笑言,自己也會去關注這些內容,「不得不說,他們剪輯得真的很精彩,有時候感覺比我演得都要好呢。這說明了什麼呢?這恰恰表明這個角色至今依舊鮮活,依舊在大家的心裏不停地『翻筋斗』。」

計劃推出孫悟空與哈奴曼猴紀錄片

●六小齡童全身心投入到推廣西遊文化的事業中,圖為六小齡童2016年帶領「百猴」在紐約時代廣場快閃表演。 資料圖片

不少人都誤以為六小齡童一生只塑造了孫悟空這一個角色,實則不然。他還曾飾演過魯迅、周總理、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諸多角色。「只是觀眾們印象最為深刻的,始終還是孫悟空罷了。」他笑着說道,不過在他看來,這既是一種幸運,同時也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六小齡童近年出版了多本西遊文化相關書籍。圖為六小齡童在簽書會上與讀者互動。 資料圖片

「我雖說演過其他的角色,也收穫過一些獎項,但那些角色所產生的影響力加起來,恐怕都不及孫悟空這一角色的萬分之一。」對此,他愈發堅定了一個信念,那就是要將「孫悟空」這一角色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做到極致,將其發揚光大。

近些年來,六小齡童筆耕不輟,出版了多本與西遊文化息息相關的書籍,還積極捐建「美猴王書屋」,大力推動「猴戲」走進校園、融入社區、列入非遺名錄。不僅如此,他還精心籌劃2028年(下一個猴年)推出一部聚焦孫悟空與尼泊爾哈奴曼猴之間文化交流的紀錄片,並期望能夠助力中國猴戲成功申報世界非遺項目。

出身「章氏猴戲」世家,六小齡童的哥哥小六齡童亦擅猴戲,卻在少年時因患白血病去世。六小齡童繼承了哥哥的遺志發揚猴戲,其藝名亦正為了紀念哥哥而來,「哥哥臨終前曾對我說:『你演成孫悟空,就能再見到我。』」這句話,他銘記於心,也踐行了一輩子。

66歲的他,至今依然保持着每天練功一小時、撰寫兩千字書稿的生活節奏。「我哥哥16歲去世前留下的那句話,就像是我一生的奮鬥目標,我要把大聖精神,世世代代傳承下去。」六小齡童所做的一切,是希望孫悟空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收穫新的觀眾群體,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只要世間還有人高喊一聲「大聖」,他便會毫不猶豫地提起金箍棒,再次踏上傳播文化的征程——因為這取經之路,永遠都沒有盡頭,而文化傳承的使命,也永遠不會終止。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