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涂國彬 永豐金融資產管理董事總經理
每逢10月,股市中人總要對傳統10月股災說法,作一點心理準備。統計數據上,相關證據並不壓倒性。誠然,當中有過大跌,但同樣有過大升,平均來說,仍是升多跌少。換言之,大家有此印象,某程度上是行為金融學上,常見的心理錯覺使然。
引伸波幅大 股價未必跌
10月波幅較其他月份為大,這是事實,但波幅大,不等於指數或股價向下,這亦是事實。事實是,大家常用的風險指標之一,人所共知的VIX指數,本身類似於量度美股標普的引伸波幅,也就是上落的程度,而不一定是跌市出現的幾率。
當然,一般來說,基於種種因素,包括槓桿的使用,以至拋空的局限,升得慢,跌得快,是股市常態,如此一來,若以後市波動程度作為焦點,往往是VIX量度的引伸波幅升,隨之而來的是跌市多於升市,這樣的一種聯想。
均值回歸追落後 借機回吐人之常情
至於港股本身,在10月有否什麼潛在的負面因素?其實所謂負面,就把正面反過來。不論是缺乏正面,抑或之前正面太多,某程度上都可以解讀為短暫負面。
比方說,十多年來,終於等到均值回歸,追落後,今年表現如有神助,但會否之前三季升得太多,有投資者藉機獲利回吐,人之常情,但說到由此而影響整體大勢,似乎不符現實,尤其近年所見,A股和港股相關度高,反而港股跟美股未必一致。
但,即使如此,說到底,歷史上曾經出現不只一次大型跌市,其中部分最矚目的場景都在10月,始終是大家擔心所在。有趣是,雖然港股歷史不及美股長,但起碼如今仍在市場上打滾的,很多人對於1987年10月的大跌,仍然有很深刻印象。
股市反映企業能力 萬里長空極不現實
事過境遷,究竟當年觸發點為何,甚至歷史有否公論,都不在這裏討論範圍。關鍵問題是:股災之後,一切如何?
不難發現,即使當日恒指大跌三分一,也可以不久便回復原貌,甚至超越當時水平極多,說明了,何以長遠而言,在股市中只肯造淡造空者,不容易生存,因為股市不只反映經濟,真正反映的是已上市企業的賺錢能力,而後者擺明是強,強者愈強,否則如何過五關斬六將,甚至成為指數權重個股之一?
有此概念,即使對於股災有戒心,必須謹記股指向上的趨勢,所謂隨機,是有個正數的基礎,一切最多變零,股價股指不會負數。何況,變零本身已經極不現實,別妄想萬里長空。
無論如何,儘管歷史上有好幾次所謂股災,出現在10月份,但不等於10月便是股災月,兩者的邏輯關係要搞清楚。大波動可以是股價或指數大跌,亦可以是大升,歷史數據所見,平均而言,仍是升多跌少,即使對10月而言,亦復如是。
(權益披露:本人為證監會持牌人士,本人或本人之聯繫人或本人所管理基金並無持有文中所述個股。)
題為編者所擬。本版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