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主任
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兼瑪麗醫院內科榮譽顧問醫生劉巨基醫生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關注日」,世界中風組織藉此喚起全球對這位「第二號殺手」的警覺性。香港大學中風研究組(HKU Stroke)及瑪麗醫院一直聯手,致力推動社會防治中風,發現公眾經常有一個誤解,以為中風發作必然即時半身癱瘓,卻忽略了病發早期,已經會透過一系列病徵「報警」。可惜不少患者把這些警號,誤以為是普通疲勞,只要休息或睡覺即可恢復,結果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臨床上,筆者曾遇到一位神情無助的伯伯,吃力地詢問:「為甚麼前幾天睡午覺,醒來竟會中風?」再三追問後得知,當日午睡前,他感到左臂麻痺乏力,左臉輕微麻木。其實這些已是中風徵狀,需要立即求醫。
誤把病徵視作疲勞 延誤診治
可是他把種種不適,歸咎於連日出外的疲倦,認為只要午睡便能「充電」。怎料一覺醒來,半身癱瘓兼言語不清,送院時已錯過急性治療的時機。他最終需要面對長期殘障等後遺症,心情黯然。
從醫學角度看,這並非「睡覺導致中風」,而是中風在午睡前已經病發,只是症狀被忽視。在診症室內,這類誤把中風徵兆當作小毛病,「帶病入睡」而耽誤治療的個案,並不罕見。
中風時,大腦供血受阻,腦細胞因缺氧而逐漸死亡。若患者沒有即時求醫,情況會迅速惡化。據估算,急性缺血性中風如未接受治療,每分鐘可能有高達190 萬個神經元死亡。失去的神經元越多,功能損失便越嚴重,並因應受損腦部區域,導致相關後遺症,例如半身癱瘓、影響記憶等。
四大警號 緊記「談笑用兵」 口訣
因此,深入認識以下四大典型中風症狀,有助及早提高警覺,症狀包括突發的:
–半邊身體(手、腳、臉部)無力,感覺麻痺或失去知覺。
–言語不清,或說話表達困難。
–眩暈 (天旋地轉),手腳不協調,步伐不穩、失去平衡。
–失去局部視力或視覺出現重影。
想讓症狀更易入腦,建議緊記「談笑用兵」這個急救中風口訣:
談:說話或表達有困難。
笑:笑起來歪曲,面部表情不對稱。
用:一邊手腳突然無力或麻痺。
兵:出現以上其中一種症狀時,就要即時找「救兵」,致電999求醫。
及早求醫緊急治療 減低致命風險
及早求醫對於治療中風的迫切性,在於盡快遏止中風引起的腦細胞壞死風暴,減低對腦部的傷害。針對缺血性中風患者的緊急治療,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溶栓治療,須於病發4.5小時內,注射血栓溶解劑,疏通堵塞的血管。
第二種是血管介入動脈取栓術,通常於病發6小時內接受治療,吸走頭顱內堵塞大動脈的血栓。兩種治療方法,均有助挽救尚未缺血亦未壞死的腦細胞,減少中風引致長期殘障及死亡的風險。
至於出血性中風治療,多會透過藥物控制血壓及血凝固指數,減少腦血管再出血,視乎血塊大小、位置、有否併發症等因素,決定是否需要進行外科手術以提取腦內的血塊。
時間就是生命。中風患者愈遲求診,腦組織缺血壞死範圍愈大,後遺症亦愈嚴重,除殘疾外,還可能引致言語及吞嚥困難、認知障礙、患者及照顧者更有機會因沉重的身心負擔而導致抑鬱。凡出現疑似中風徵兆,應立即求醫,分秒必爭接受治療,去提高康復機會。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