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港澳大灣區,堪稱全球獨一無二的『一國兩制三關稅三貨幣三法律』區域協同發展實驗田。」華南城市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智庫常務副主席姚育賓表示,「十四五」期間實施推進的「港澳藥械通」「灣區社保通」「政務服務跨境通辦」「跨境理財通」等重大創新舉措,促進了粵港澳三地在醫療、社保、政務、金融等方面的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為大灣區融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指出,面向「十五五」聚焦大灣區融合的深層需求,各方應在「軟聯通」上持續發力,不斷破解制度壁壘、優化協同機制,加快推動「心聯通」。這一系列實踐,相信可為灣區後續開拓更多協同領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擴大灣區金融全球影響力
彭澎建議,若「港澳藥械通」試點成效符合預期,可在當前基礎上逐步推動政策全面放開,讓更多內地患者受益;而「灣區社保通」當前服務重點集中在廣東境內的港澳人士,未來可力爭實現粵港澳社保雙向「互通互聯」,同時擴大覆蓋人群範圍,讓社保保障更具普惠性。姚育賓也認為,「港澳藥械通」可進一步擴大適用覆蓋範圍,在加強對指定醫療機構的監管、確保藥械安全使用的基礎上,推動臨床試驗數據跨境互認,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港澳藥械在內地的註冊上市進程。而「跨境理財通」亦可拓寬所涵蓋的產品種類,根據市場形勢與業務拓展需求,借助「數字人民幣+區塊鏈」等前沿技術,實現跨境資金劃轉實時到賬,加強與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跨境理財合作,夯實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產業的全球影響力。
推動「制優、心聯、業旺」
「『十五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還可進一步通過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大灣區共同標準』與『單一數字市場』,嘗試規則互嵌體系,積極推動大灣區標準納入國際標準制定議程,增強國際話語權。」姚育賓建議,大灣區可探索數據跨境流動「白名單」制度,讓數據作為新質生產力重要助推力,為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產業提供強有力支持;並依託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等新興產業,培育大灣區前沿科技集群。同時,推廣「數字孿生城市」管理模式,優化跨境物流、能源調配等場景,發揮大灣區數字優勢。
姚育賓表示,大灣區在「十四五」期間實現了「關通、車暢、人湧」的現實場景,面向未來的 「十五五」,區域發展可向更深層次邁進,進一步推動實現「制優、心聯、業旺」 的更高目標,通過持續優化規則銜接與機制對接,讓制度協同更高效;將「民生工程」切實轉化為「民心工程」,拉近三地民眾情感距離;激發市場主體活力,讓產業發展更興旺。相信只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積極探索世界級灣區建設的創新路徑,就能持續擦亮全球頂級灣區的金字招牌。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方俊明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