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特朗普「政府停擺」狠招 排除異己殃及民生

2025-10-09 04:17:18 評論

何志平

由於美國國會參議院未能通過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10月1日零時起再次停擺。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內的首次,也是冷戰結束後的第7次與1980年代以來的第16次。受此影響,約75萬聯邦僱員被迫無薪休假,部分公共服務、經濟數據發布暫停及延遲。本次停擺核心矛盾直指美國政治極化的痼疾,不僅是共和、民主兩黨政治博弈的惡果,更暴露出美國制度性矛盾的深層裂痕。輿論界亦傳言這次事件是特朗普政府精心策劃的一場權力遊戲,要將計就計,藉機大幅裁員並清洗異己、安插親信。

根據美國法律,每個聯邦財年都自10月1日開始、次年9月30日結束,國會須在此之前通過各部門的12項常規撥款法案預算授權。但因黨派分歧常年難解,國會往往會拖於最後一刻決斷。在常規撥款無法及時達成一致時,臨時撥款法案就成為「救火隊」。臨時撥款法案會按照上一財年支出水平為政府「續命」,通常可維持數周或數月。

堵截政敵資金鏈

但今年「救火」儼然已成問題。早在特朗普上任之初,國會就陷入對醫保補貼、對外援助、移民政策等尖銳對峙,導致各常規撥款討論幾乎停滯。眾議院共和黨人到9月才倉促拋出一份臨時撥款法案,欲讓政府資金撐至11月21日,結果因條款大幅削減醫療補助支出並附帶保守政策訴求,遭民主黨拒絕;民主黨人同期也向參議院提出另一版本的臨時撥款法案,要求維持「奧巴馬醫改」補貼並增加社會項目開支,最終毫無懸念被共和黨否決。真實原因在於長期以來,民主黨競選資金與製藥業保持密切聯繫。公開數據顯示,2023至2024年度,製藥與健康產品行業政治捐款總額超1.6億美元,其中民主黨獲得多數。

因而,特朗普上台後一系列有關政策操作,尤其兇狠。對於民主黨而言,醫藥資本既是選舉輸血管道,也是政策博弈的潛在包袱。特朗普這一招,不僅直擊政敵軟肋,藉機動搖民主黨資金鏈條,還讓醫藥界必須在政治忠誠與商業存續之間做出選擇,迫使其重新權衡政治下注方向。這種非黑即白的對立,使得本該服務於民生的預算談判淪為政治立場與意識形態的根本性較量。

相對此前多次停擺,美國國會也會批准某項常規撥款或某些機構的年度撥款,使其能在其他聯邦部門關閉情況下繼續運作,稱之「部分關門」。然而今年國會至今未能通過一項常規撥款法案,此輪情況是一次更為嚴重的「全面關門」。

藉詞裁員清洗異己

特朗普直接回應記者稱,「政府關門也能帶來很多好處,擺脫很多不想要的東西,尤其這些都是民主黨的」,暗示這不只是簡單的節省開支,而是要藉機清除那些支持民主黨政策傾向的公務員群體,並將聯邦機構規模壓縮至小政府模式,把聯邦政府打造成效忠自己的工具。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也首次要求各機構制定「永久性裁員計劃」,打破過去「停擺-復工-補薪」慣例。這種將臨時性措施升級為制度性裁撤的轉變,標誌着美國內部政治對抗從「戰術性博弈」轉向「戰略性摧毀」。特朗普要趕盡殺絕,將聯邦政府這部機器進行翻天覆地的結構改組以及徹底的清洗,就算幾年後民主黨成功搶班奪朝,但屋塌房毀,曾經堅守的政府架構和熟悉的白宮再也不復存在。

聯邦政府停擺首日,多個部門暫停或中止相關公共服務,民眾生活受到嚴重干擾,面臨就醫、社會福利保障、交通運輸、房產交易等日常事務不便。最嚴峻的是一旦停擺持續,勞工、商務等經濟機構連續中斷包括就業和通脹等數據核算,市場失去關鍵決策依據。美聯儲又如何計息議息?因何制定降息加息貨幣政策?被迫休假或解僱的聯邦僱員長期收入不穩,會對家庭財務和其他房產按揭等配套消費造成何種影響?摩根士丹利測算顯示,每停擺一周將導致GDP損失70億美元,若持續一個月將拖累全年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8%。

誘發民主制度信任危機

上一次,也是最長一次政府停擺,發生在特朗普首個總統任期,當時約四分之一聯邦政府機構關門足足35天,殃及80多萬名政府僱員,經濟損失超約100億美元。多年來,美國政府關門幾乎成了華盛頓政治一年一度的戲碼,尤其隨着兩黨爭鬥兩極化,國會通過年度預算難度不斷增加,折射出美國政治體系的系統性缺陷,如由1974年《預算與截留控制法案》建立的撥款程序,在黨派鬥爭中被頻繁用作政治籌碼,而1981年《反超支法案》司法解釋,本意為防止濫用財政資金,如今卻成政府停擺的法定依據等,雙方互相制衡拿捏。在西方,權力鬥爭的本質,往往不在於誰更正確,而在於誰更懂得人性的弱點與制度的縫隙。

當然,還有觀點認為雙方可能會在民意與市場高壓之下,短期先形成一個純粹維持政府基本運作的臨時協議,共和黨做一些象徵性讓步,民主黨則會在爭取到有關承諾後,接受「先開門後談條件」。至於爭議性最大的醫保補貼是先單獨處理或寫進後續談判日程,要看雙方終極博弈。倘若僵局超過兩周,甚至兩至三個月,這場危機勢必會對美國本已疲弱的市場產生持久衝擊和影響。屆時不止金融市場,還會波及美國整體經濟。

不管怎樣,當政治對抗演變為制度性自殘,當憲法框架淪為黨爭工具,普通人往往成了被遺忘的代價。正如《華盛頓郵報》警示,「當國家機器停止運轉時,最先倒下的永遠是普通民眾。」一個政府如果不能為民眾服務,公眾信任崩塌,它離垮台也不遠了!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