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以月寄情凝聚人心 增強文化自信

2025-10-09 04:16:41 評論

鄧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中秋之夜,維港的風拂過林立的樓宇,一輪明月高懸天際,將清輝灑在這座國際化的都市。光影交錯間,香港的脈搏與傳統節日的節律悄然合拍:街坊在公園鋪起報紙,擺上月餅與柚子;灣仔的燈會亮起古老的傳說;家人圍坐,孩子舉着燈籠奔跑,笑語在海風中迴蕩。此情此景,既是香港的日常,也是中華中秋文化的生動註腳。

中秋的核心是「以月寄情」。在中華文化裏,月亮被賦予了豐富的人文意涵。它是思念的載體,「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讓相隔千里的人得以在同一輪明月下心意相通;它是團圓的象徵,「月圓人團圓」,將自然之象與人間之情巧妙聯結。這種「以月寄情、以節抒情」的方式,使中秋節超越了單純的民俗活動,成為凝聚人心、溫潤人情的文化紐帶。

傳統習俗的現代詮釋

在香港,這一傳統被完好地繼承並不斷煥新。維多利亞公園的燈會以現代光影技術重現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神話,古老故事在夜色中變得鮮活;社區中心裏,長者教導孩子製作紙燈籠、猜燈謎,一盞盞燈火點亮的不僅是夜晚,更是文化的記憶與傳承。各大博物館也推出與中秋相關的專題展覽,從古代的月宮銅鏡到文人的賞月詩卷,讓市民在欣賞文物的同時,感受傳統之美與歷史之深。

更深一層看,中秋所蘊含的「家國同構」理念,是中華文化的鮮明特色。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中秋的團圓,始於家庭的圍坐,擴展為對社區、城市與國家的共同祝願。香港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下,既保持了自身的獨特優勢,也始終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每逢中秋,市民在賞月思親之時,也自然而然地祈願香港的繁榮穩定、祖國的國泰民安。這種由家及國的情感昇華為共同的價值追求,凝聚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以月寄情,亦寄寓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月餅的甜糯、柚子的清香、燈火的溫暖,構成了節日的感官記憶,也映照出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樸素期待。在香港,這份期待體現在每一個為生活打拚的日常:清晨的茶樓熱氣騰騰,中環的天橋行色匆匆,夜校的教室裏燈火通明。正是無數個人的努力,匯聚成這座城市的活力與韌性,也讓節日的祝福變得具體而實在——有穩定的工作、可靠的住房、優質的教育、清潔的環境與和諧的鄰里關係。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句千古名句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現實意義。它不僅是對親友的祝福,也可以理解為對民族與國家的期盼。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夢想,也是香港與內地同胞的共同心願。中秋之夜,當內地與香港的民眾在同一輪明月下舉杯相慶,那份跨越地域的共同情感便愈發清晰:我們共享同一段歷史、同一種文化,也共同承擔着讓國家更富強、讓民族更自豪的責任。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秋節所展現的,正是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與當代活力。它讓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感受傳統的溫度;在多元文化的交匯中找到自我,增強身份認同。香港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這裏,中秋的傳統習俗與現代都市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形成了包容而富有活力的文化景觀,向世界展示着中華文化的魅力與自信。

文化自信的行動實踐

文化自信,最終要落實在行動中。它體現在我們對傳統節日的珍視與參與,體現在對歷史文脈的尊重與保護,也體現在用現代的語言與方式去詮釋和傳播中華文化。特區政府、民間組織、教育機構與媒體可以攜手合作:學校將中秋等傳統文化節日納入校本課程,讓孩子在課堂與實踐中感受傳統;社區舉辦更多的賞月雅集、詩詞朗誦與民俗體驗活動,讓節日氛圍浸潤人心;媒體通過優質的內容創作,講述中秋故事,傳揚家國情懷。每一個人的積極參與,都會讓文化自信變得更加堅實而有力量。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香港的中秋更具有特殊的意義。它既是香港社會和諧共處、包容互鑒的生動寫照,也是國家繁榮發展、民族走向復興的美好縮影。當我們在維港邊抬頭望月,不妨把心中的思念化作建設的動力,把節日的祝福變成踏實的行動:關心家人、關愛鄰里、投身社區、服務國家。讓香港在堅守法治與自由的同時,也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中,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