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欣
中秋佳節已過,但節日的點滴仍讓人回味無窮。孩子們雖只有一日假期,但仍滿懷欣喜,中秋節正日當天,催着我準備月餅和水果,還把在學校自製的綵燈準備好,等到晚上下樓跟小夥伴們展示一番。
當天晚上,我們品嘗完傳統的雙黃蓮蓉月餅後,就被孩子們拉着下樓去。孩子們換上了自己喜愛的華服,提着綵燈,向鄰居們展示自己的「中國風」。
香港人過中秋,賞月、點綵燈、欣賞舞火龍、分享月餅,是必備的項目。提到綵燈,香港恐怕是中國最尊重傳統的地區,孩童會提着傳統紙紮燈籠,兔子造型是最受歡迎的。紙紮兔子綵燈所用材料也非常傳統:竹篾用作燈籠骨架,宣紙或絲絹用作綵燈主體,水彩和金粉用來上色,做出的燈籠既復古又溫馨。
兔子造型的綵燈除了樣貌可愛受到大人孩童的喜愛之外,還因為兔子象徵月宮裏的玉兔,寓意吉祥與生機。在中國神話中,兔子是與月亮共生的靈獸,負責在月宮中搗製長生不老的仙藥。因此,兔子燈蘊含着健康、長壽、辟邪的祝福,為持有者帶來祥瑞之氣。
香港常見的傳統燈籠還有楊桃燈、鯉魚燈,據老人說,分別寓意着「星月交輝」和「年年有餘」。
香港地方雖不大,有心人卻在中秋節期間布置了一個又一個精美絕倫的綵燈會。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黃大仙祠的綵燈會。主辦方在從心苑的亭台樓閣打造「花好月圓」「猴子撈月」「荷塘月色」等傳統主題場景,並在正門牌坊外設置氣勢磅礡的「巨型獅型花牌」及逾8米高的「月滿繽紛巨型綵燈」,呈現一場視覺與綵燈紮作技藝的文化盛宴。有趣的是,中秋節正日的晚上,身穿華服入場的市民,可額外獲得「大仙腰間令牌」一枚,極具紀念價值。
另一邊廂,自6日「迎月夜」起,一連三晚的大坑舞火龍轟轟烈烈展開。由300位健兒引領、全長67米的火龍,晚上在大坑的大街小巷穿梭,吸引過千市民和遊客到場觀看。有來自內地的遊客說︰「看到舞龍隊把插滿香的火龍舞起來時,感到特別震撼,深深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傳承。」
令我感受深刻的是,近年來,和黃大仙祠、大坑舞火龍一樣的傳統景點和項目,都在致力推廣中國傳統文化。另外,每逢中國傳統佳節,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各式展覽、燈光秀甚至無人機騷,紛紛在香港舉辦。這些活動不僅讓香港本地市民感到欣喜,更令海外遊客大讚有趣。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融合的都市,除了向海內外遊客展現其西方的文化精髓,又能讓人領略東方的文化傳承,這樣的香港着實更加迷人。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