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紅色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浪潮中,如何讓紅色故事「活」起來、「火」起來,成為近期行業探索的重要命題。關於紅色旅遊沉浸式體驗的提質升級問題,中國旅遊協會紅色旅遊工作部主任張小可表示,同質化、說教式表達已難以吸引新時代觀眾,紅色演藝須在保持「正劇」底色的基礎上,探索沉浸式、參與式、體驗式的新形態,實現紅色文化的「軟傳播」。他還提到,紅色旅遊演藝要實現品質升級,必須堅守在地性、真實性與原創性三個基本前提。離開在地文化,作品的價值就會縮水;失去真實性,就失去了感染力的根基。
避免宏大敘事帶來距離感
中國旅遊協會紅色旅遊工作部成立儀式暨紅色旅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作為該工作部首位主任,張小可現場分享了自己在《延安保育院》《12·12西安事變》《重慶·1949》等紅色演藝項目中的創作經驗與行業思考。在他看來,當前紅色演藝仍面臨「創作難、創新難、融資難」三大挑戰。優秀的紅色演藝應做到「思想上立得起、藝術上立得住、市場上坐得穩」。而在敘事方式上,張小可提出,應「大背景小故事、大事件小人物、大道理家常話」,避免宏大敘事帶來的距離感。
長期從事紅色演藝工作的深圳市鼎彝文化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紅傑在會上表示,紅色演藝已不僅是文化表達的手段,更是推動老區振興、激活城市記憶、實現文旅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引擎。優質的紅色演藝應具備核心吸引力、核心營收能力與核心品牌價值。
制定沉浸式體驗服務標準
面對紅色旅遊沉浸式體驗的未來發展,梁紅傑認為,行業需進一步強化「產品思維」,從策劃階段即統籌「吸引力、營收與品牌」三重目標,推動紅色文化從「政治宣傳」向「文旅融合產品」轉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對於政策保障與市場規範的問題,另有專家建議,制定紅色旅遊沉浸式體驗服務標準,在內容審核、技術把關、安全管理等方面加以規範。同時,繼續對思想性與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項目予以資金和政策支持,激勵更多優質紅色旅遊沉浸式體驗項目的創作開發,推動行業朝着更加規範、優質、創新的方向發展。此外,場景創新與技術亦要「適度應用」,應追求「技術—人文—藝術」的平衡。
●香港文匯報記者 江鑫嫻 北京報道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