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故宮博物院成立100周年,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介紹近年「故宮學」的發展概況。故宮收藏眾多無價之寶,是展現燦爛中華文明的寶藏,也是一部記載中華民族櫛風沐雨蛻變成長的彪炳史冊。香港應充分發揮內聯外通的顯著優勢,搭建更寬闊的中外文化互鑒互促的橋樑,把故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向海外推廣,向國際社會講好博大精深的中國故事,彰顯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獨特角色。
故宮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結晶。屹立600多年來,承載的故事不只令國人自豪,不少海外民眾也為之心動,紛紛慕名而至。多年來,不少訪京外國元首,都曾駐足故宮石板路上,讚嘆其雄偉英姿,由此與中國友人打開話題,造就一幕幕外交美談。
故宮藏品更是中國文化藝術主要門類的精華,既有明清宮廷獨有精品,如珍珠盆景、象牙涼席,亦有如三希堂藏品涵蓋歷朝歷代書畫名作,體現着中華先人智慧,承載着5,000年深厚歷史文化。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故宮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故宮博物院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故宮學」研究,能使故宮博物院的文物資源作更科學化與系統性梳理,既讓專家學者進行深度研究,發掘更多故宮瑰寶,又可幫助故宮文物的推廣工作,以富有內涵且饒有趣味的形式,向中華民族的年輕一代,以及海外民眾傳播,使大家都能深刻體會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藉此傳承中華文化根脈,促進中外文明互鑒。
2022年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與兩岸故宮館同出一脈。故宮館藏與展覽落戶香港後,香港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更顯得任重道遠。香港具備「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特質,而且擁有扎實的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實力,香港中文大學等學府早年已與故宮博物院在展覽策劃與文獻、古物研究方面,進行過多次交流合作。
未來本港學術界可運用廣泛的學術與研究網絡,發揮資訊科技長才,收集和整理與故宮文物相關資料,為故宮研究作出貢獻,實現「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應用;本港更應善用文創界活躍的創意思維,製作衍生產物,例如3D技術數字新媒體,以及電影、漫畫等,透過通俗易明的形式,將故宮文物背後的色彩生命與故事內涵生動演繹,傳播以故宮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年輕一代與國際社會呈現文物產生的跨時空聯結與共鳴,觸發嚮往中華文化的情感思緒,更願意參與文明互鑒的行列,促進國際社會對話互利,為建設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邁出重要一步。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