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剛過去的中秋佳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既傳遞團圓與和諧美好之意,也彰顯文化在凝聚社會力量中的重要價值。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正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和軟實力的體現。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以國際化的市場環境和高效的經濟體系,在全球佔據重要地位。然而,隨着本港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僅依賴傳統金融和服務業已不足以確保持續競爭力。如何通過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為香港經濟注入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是當前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發展人文經濟學,不僅可以提升香港的文化軟實力,還將為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注入新動力。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都是在經濟發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發達的地方,經濟照樣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這裏面的人文經濟學。」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和路徑。
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事實上,習近平主席早在浙江工作期間,便從多個維度闡釋了人文經濟的豐富內涵,並進行了系統的探索與實踐。他指出,「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這一思想為人文經濟學的提出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核心在於通過文化與經濟的交融互動,推動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文經濟學並非簡單的「人文+經濟」疊加,而是強調人文與經濟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關係。這一理論不僅對內涵豐富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為香港這樣的國際化都市提供了全新發展方向。
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香港具備發展人文經濟學的獨特條件。從歷史和現狀來看,香港不僅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一座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其文化資源豐富,既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根基,又擁有豐富的國際化藝術活動和文化產業基礎。
香港的文化與經濟早已在多個領域實現了互促共進。同時,香港的法律體系健全、市場機制高效、資本市場國際化水平領先,為文化與經濟的融合提供了堅實保障。
此外,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城市,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發展人文經濟學,香港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國際資源,還可以進一步鞏固其在全球文化經濟體系中的地位。
發展人文經濟學對香港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一,推動經濟多元化和高質量發展。人文經濟學強調文化與經濟的深度融合,能夠拓展香港經濟的新增長點。例如,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數字文化經濟等領域,香港可有效降低對金融與地產產業的依賴,優化經濟結構。結合現代技術打造本地特色文化產品,不僅能帶動內需,也可憑藉國際市場提升出口競爭力。
其二,提升文化軟實力。通過人文經濟學的實踐,香港可以更有效地保護和傳承本地文化資源,同時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創造出具有時代特色且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產品。在國際化背景下,香港亦可通過文化輸出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其國際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
其三,滿足市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人文經濟學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強調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通過發展公共文化服務和打造本地特色文化活動,香港不僅可以提升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還能促進社會和諧與人文關懷的深化。
其四,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窗口。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可以通過舉辦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支持文化產品出口,為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傳播助力。
為了更好地推動人文經濟學在香港的落地,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實現經濟多元化
其一,加強文化與科技的融合。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開發粵劇、書法等傳統藝術的數字體驗項目,吸引年輕人和國際市場的關注,提升文化消費的趣味性和參與感。通過政策和資金支持保護粵劇、非遺技藝等本地特色文化資源,並推動其與現代生活相結合,提升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和活力。
其二,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設立更多專項基金支持本地文化創意產業,鼓勵藝術家、設計師和文化企業創新發展。通過政策支持和資本引導,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品牌,形成「文化資本—文化產業—文化消費」的閉環體系。
其三,打造國際化文化交流平台。依託香港的國際化優勢,更多舉辦藝術展覽、文化論壇和電影節等活動,吸引全球文化資源匯聚香港。同時,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合作,將香港發展成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平台。
其四,推動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理念,將文化資源與旅遊發展結合,開發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旅遊路線,吸引海內外遊客,進一步促進文化與經濟的雙向互動。
其五,加強文化教育和公共服務。推動文化教育進校園,培養年輕一代對本地文化和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同時,建設更多開放性的文化公共空間,為市民提供高質素的文化服務。在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中,可融入文化設施布局。通過文化資源的區域化發展,讓市民在生活與學習中更好地體驗香港的中西文化交融魅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