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立文 香港遊樂場協會總幹事 黃妍穎 「非常學堂」輟學生支援計劃主任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雖然有特區政府提供12年免費教育,並以《教育條例》確保適齡學童必須入學,但輟學情況仍在社會中存在。近日有團體研究指,約萬多名15歲以下學生有潛在輟學傾向,特區政府教育部門通報個案亦有逾2,000宗,且未計算長期缺課及因情緒問題請病假的情況。
我們作為30年來一直幫助輟學學生的社福機構,服務超過5,000位輟學青少年,想分享一個真實個案:一位曾經迷失方向,但在社工和家人的支持下重拾人生方向的青少年。希望通過此個案,引起社會重視,鼓勵更多人關注並幫助輟學青少年走出困境,重建美好人生。
阿生(化名)13歲時,剛升讀中三。他自小確診有讀寫障礙及專注力不足,因學習壓力引發不安情緒,甚至出現強迫症徵狀。他的輟學歷史從小學開始,因上課時難以理解課堂內容,加上個性好動,常在課堂「搗亂」,令老師困擾;因為這個原因,他遭到同學欺凌;再加上他父親的教育理念較為激進,教育方式較為簡單粗暴,導致阿生也形成以暴易暴的心態。
阿生需要服用專注力藥物,但藥物的副作用令他不適,他抗拒服藥,病情更難以控制。
從中二起,他多次因行為問題被學校停課,或自行逃學。升中三後,因操行不良,他被禁止參加最愛的籃球隊。結果,他乾脆長期缺課。離開校園後,他流連球場和網吧,結交不良朋輩,生活日夜顛倒,人生失去目標。
找到癥結 化解心結
在阿生對未來感到迷惘、絕望之際,「非常學堂」接觸到阿生,學堂社工與他建立互動關係,了解到阿生性格雖看似霸道,實則只是不懂表達情緒,不識與人相處的技巧。相反,阿生對友誼有強烈渴望,只是因在校內被標籤為「壞學生」,難以找到同伴。
透過「非常學堂」的活動,社工與阿生共同制定人生計劃,重塑個人形象,並學習與同輩相處之道。由此,加強他對「非常學堂」的歸屬感,在學堂社工的陪伴、引導下,阿生努力實踐既定的生活目標。完成相關計劃後,阿生決定回校完成中三學業。
中三之後,阿生仍受讀寫障礙的困擾,他選擇先工作一年,再報讀職業訓練課程,並逐步摸索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最終,他完成香港高級文憑,現已在台灣地區升讀大學。
從阿生成長的故事,我們還注意到,他的父母也經歷不少痛苦和掙扎。作為父母,看到孩子因學習障礙而受苦,在學校被懲罰、被同學排擠,心中感到無比心痛。
然而,在缺乏足夠資源和支持的情況下,家長往往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只能眼睜睜看着孩子一天天沉淪。
像阿生這樣的家庭並非單一個案。很多時候,家長本身也面對經濟、工作壓力或其他家庭問題,導致無法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管教。長此下去,孩子在學校得不到應有教導,在家又缺乏管教,很可能誤交損友、誤入歧途。
因材施教 幫助孩子重建信心
要改變這種不理想狀況,首先教育制度需更具彈性,為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避免單靠懲罰來處理學生的行為問題,要讓這些孩子在主流教育中也找到自己的位置。關心孩子的成長,比成績更重要。
其次,家長需要更多協助,特區政府和社福機構可以提供培訓和支援,教導家長掌握管教技巧,避免採取不當的教導方式。同時,社會可創造更多機會,透過職業訓練、生涯輔導及社區活動,讓輟學青少年發掘個人長處、建立自信,重新融入社會,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最後,每個輟學青少年背後,都有一顆受傷的心靈,每年數以千計的家庭需要的不只是短暫支援,而是社會整體態度的改變。
「叻到曉飛」是廣東人讚人的說話,但不是所有青少年都會「飛」。有的能游,有的能跑,如何發揮不同青少年的長處,幫助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社會各界責無旁貸。
讓我們攜手為輟學青少年創造空間,讓他們在迷失中找到方向,在困境裏見到希望。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