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黃偉棠
(寰宇天瀜投資管理行政總裁、香港都會大學客席講師、註冊會計師、特許金融分析師)
黃金價格上漲的多重驅力
近年來,黃金價格持續飆升,截至2025年10月,每盎司曾破4,00美元,年度漲幅超過45%。這一波牛市源於多重因素的共振:低利率環境降低了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高通脹壓力則強化其作為價值儲存的角色。經濟學家Keynes指出:「黃金在危機中總能找到它的價值。」美元因地緣政治不穩定與貿易政策波動而走弱,進一步推升以美元計價的黃金吸引力。全球央行積極增持黃金儲備,特別在俄烏衝突後,許多國家尋求分散美元主導的風險。私人投資者熱情高漲,9月黃金ETF持倉激增近100噸,創三年來最大單月流入。這些動因不僅反映市場對避險資產的渴求,也預示黃金在全球金融中的角色將持續強化,為投資者提供長期機遇。
亞洲黃金交易中心的崛起
隨着全球黃金交易重心東移,香港與新加坡正成為新興樞紐。香港憑藉與內地的緊密聯繫與穩定金融環境,積極擴建儲存設施,計劃三年內將容量提升至2,000噸,打造區域黃金儲備中心。上海黃金交易所通過香港推出人民幣計價合約,吸引國際投資者,交易量近期增長68.7%,金進口量暴增126%。新加坡則以政治中立與先進基礎設施著稱,其儲備設施吸引私人銀行與家族辦公室,第二季度黃金投資量達2.2噸,同比增長37%。兩地均推出黃金期貨合約,挑戰倫敦、紐約的傳統地位。正如投資家James Rickards所言:“黃金的未來在東方。”亞洲市場的崛起不僅反映經濟影響力增強,也得益於國家政策支持,為全球金融市場注入新活力,促進更均衡的貿易格局。
貨幣替代與避險需求的經濟視角
黃金價格上漲與貨幣替代理論密切相關,該理論認為,當主導貨幣信任度下降時,投資者與央行轉向替代資產以規避風險。黃金作為無國界、內在價值的資產,在美元波動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時,成為理想避險選擇。1970年代滯脹時期,黃金價格因美元疲軟與高通脹暴漲逾600%,當前環境與之類似。亞洲市場的崛起進一步放大這一效應,國家通過增持黃金與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構建更穩定的金融框架。在不確定的世界,黃金是永恒的錨。央行增持黃金不僅分散風險,也為全球貨幣體系增添韌性。香港與新加坡的黃金交易中心建設,結合國家戰略,預示未來更多經濟體參與,推動全球金融秩序的再平衡。
(題為編者所擬。文章為作者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立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