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志平
教育局日前宣布優化高中中國歷史科及歷史科課程框架。從內容到設計,從理想到行動,香港教育改革發展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作為一個中國人,了解、熟悉中國歷史,既是權利也是義務。香港青年上好兩史必修課,是新時期凝聚民族精神、傳承文化血脈、促進兩地深度融合的關鍵舉措,不僅關乎本地青年對國家歷史的全面了解,更是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心,以及築牢愛國根基的基礎性工作,從而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共進、與同胞齊心,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香港繁榮穩定與中華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智慧和力量。
歷史是人類經驗和知識的總和,年輕一代學習歷史,絕非簡單地記住過往事件,而是透過探尋人類發展脈絡,汲取智慧、塑造自我。有云「欲先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足見歷史對於一個國家及民族的重要性。香港回歸祖國以前,因本港歷史教育存在缺失,年輕一代對我國歷史認識存在不足,中小學課程少有講述中華民族先輩們在神州大地開疆闢土的故事,也缺乏動力推動年輕人傳承五千年中華文化習俗,更沒有對英國管治香港的來龍去脈進行去蕪存菁的檢討與論述。不少學生對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的歷史背景和經過知之甚少,對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堅持抗日的事跡更是一無所聞。
重構民族意識文化身份國家認同
筆者認為,香港不但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部分,也是英國殖民史及世界史的重要一部分,150多年的港英殖民管治改變了香港的歷史發展,塑造了中外文化交匯的城市特質,影響着港人的價值觀,但同時所推行的「去中國化」教育,使港人崇尚經濟現實主義,鮮有國家概念和民族意識,也缺乏廣泛的國際視野。
大家常說香港是「國際性城市」、香港人有「國際視野」,其實只是指經濟、商貿聯繫,以及中西結合的生活方式。事實上,國際視野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以整體的、全球性的視角來看待世界,不僅僅是局限在自身的視野之內,而是把全球範圍內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問題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多元、綜合的認識理解和思維判斷。香港作為亞洲率先完成現代化的城市,其二戰後的獨特戰略地位和經濟的迅速崛起,實際上僅僅是給予各國貿易及外來投資人士一個自由的經濟活動平台,不少香港市民並沒有對國家及國際事務有深厚興趣和深刻認識。這些都與港英以歷史虛無主義顛覆民眾價值觀念、維護管治和社會基礎密切相關,而今次兩史課程框架的優化,恰好把港英刻意迴避、掩蓋的環節,重新載入學生學習課程,讓年輕一代重構民族意識、文化身份及國家認同的健康三觀。
從宏闊視野認識新時代中外交流
近年來,特區政府不斷調整相關教育政策,強化歷史教育作為國民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最新框架中,兩史課程更是以現行課程為基礎,精簡並重整學習重點。中史科以「中國古代史」「中國現代史」兩部分組成,現代史新增「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等內容,平衡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全面認識國家從古至今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社會、民族交融與中外交流等方面的發展及成就;歷史科則立足世界史,清晰論述我國在近代國際舞台的角色轉變與貢獻。這種兩科互補性設計架構,可有效助力學生在堅持大歷史觀基礎之上正確理解黨史觀、國家觀,並從更宏闊的視野認識中國與世界在新時代的互動。
如今,香港邁入由治及興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之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中國經濟體已躍居世界第二,廣大中華青年都以中國人身份自豪,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內地社會建設和高校課程設計,也與共建「一帶一路」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積極配合,以拓寬國際視野、厚植家國情懷以及培育具備戰略思維的卓越人才為教育目標。知識分子大多能處於「大國之大也」環境中,胸懷「國之大者」,躋身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
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青年大多能操兩文三語,又時常有機會接觸中外不同文化產品。香港青年補上兩史這一課,能進一步增進家國認知與情懷,跳出香港看香港,培養有高度的世界眼光、有溫度的愛家愛港愛國寬闊胸懷,既體現為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又彰顯出對世界的接納與包容,同時可表達對國家對同胞的深情大愛,進而可以凝心聚力與國際社會共同繪就合作共贏的美好願景。
香港的明天需要有根有魂的年輕一代,香港的歷史教育亦任重道遠。優化兩史課程,意義深遠重大。新時代的香港青年,透過學習新課程,定可更會以史為鑒,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力行,擔道義、觀未來、守韌性、存真情,以香港之名,礪時代之峰,與內地青年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和建設者。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