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蟹季,香港市民終於迎來久違的喜訊:江蘇產的大閘蟹再度直接入口至香港。首兩批共300公斤貨物已於10月3日從南京直飛抵港,標誌着自2016年因檢出二噁英超標而暫停直供後,內地大閘蟹正式恢復直接供應香港。此舉不僅縮短了運輸時間、降低業界成本,更讓消費者得以品嘗到更新鮮、更具性價比的時令美味。而在便民利商安排的背後,實則蘊含更深層次的意義,應以此為契機,推動兩地食品安全標準一體化。
過去近九年間,因兩地食安標準未能完全接軌,導致大閘蟹無法直接入口。業者只能透過日本、韓國等地轉口,不但增加物流成本,亦使大閘蟹在長途輾轉中死亡率上升,影響品質與售價。這種「繞道而行」的尷尬局面,凸顯了兩地食品貿易中標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
近年內地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已有長足進步。以江蘇為例,其現代化養殖基地廣泛應用物聯網、遙感及智能控制技術,實現從水質監測到投餵管理的數字化管控,確保水產品質穩定可控。兩地協調重啟直供機制,既是對內地食安水平的信任回歸,也是深化兩地民生合作的重要一步。
真正關鍵的課題,在於如何進一步消除制度壁壘,推動兩地食品安全標準的互認乃至統一。目前,香港食環署對大閘蟹設有明確的二噁英含量上限(每克6.5皮克),並要求每批貨物須經食安中心檢驗合格方可上市;而內地雖有嚴格的出口檢疫程序,卻未針對大閘蟹訂立專門的二噁英檢測標準。由此造成了入口過程中的重複檢驗、延誤上架等效率損耗。
事實上,兩地食安制度的根本目標一致——保障公眾健康。既然基礎理念相通,便不應讓技術性差異阻礙民生福祉的提升,當前正是推動建立跨境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的黃金時機。可制定涵蓋檢測方法、限量指標、溯源系統在內的食安標準,實現「一個標準、一次檢測、跨境通行」。如此,不僅能減少資源浪費,更能強化消費者信心,促進區域食品產業鏈深度融合。
從更深層次來看,隨着香港日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正全面推進,推動兩地食品安全標準的進一步對接統一迫在眉睫。統一標準並非單向妥協,而是基於科學風險評估的共識建構。透過加強科研合作、共享監測數據、互認實驗室資質,內地與香港可在平等基礎上逐步拉近規範差距。
統一食品安全標準,對於香港發揮橋頭堡的作用意義重大。內地具有豐富的食品資源和強大的生產能力,而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和物流中心,擁有先進的檢測技術和完善的監管體系。兩地加強溝通,統一標準,可以實現優勢互補。一方面,內地可以按照統一的標準進行生產和加工,提高食品的品質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香港可以憑藉其國際影響力,將符合標準的內地食品推向全球市場,提升內地食品的國際競爭力。唯有打破藩籬,方能讓市民吃得安心、商家做得順心。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