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潘鬘:在香江之畔發現故宮秘事

2025-10-06 04:29:44 副刊
●潘鬘

整場分享講座中,本書作者潘鬘女士最為低調。這位早年出生於上海、曾在馬來西亞和英國接受教育、現定居香港的作家,早年有多部介紹故宮的英文著作出版,並還在持續研究寫作香港史和人物。她頭髮斑白,面容優雅沉靜,有一種見慣歷史風雲和人生起伏的從容。她說基金會委託她撰寫本書的要求是,「記錄整個修復過程」。

這或是她的自謙。五年修復期間,她不斷訪問參與各方和現場中人,如丘筱銘一般學習了解文物復建的諸般專業細節,還要做故宮歷史的深入研究,最後呈現於眾的這部《建福宮:在紫禁城重建一座花園》,是一部融描述歷史風雲和時代變遷、完整記錄新舊理念交流碰撞和實施具體技術環節於一體、卻娓娓道來引人入勝的作品。圍繞建福宮從離奇火災到修復完成的歷史過程和細節,盡數記載於中。讀這本書,會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一本記述紫禁城大火與香港人緣分的厚重著作,由這樣一位從內地走出、輾轉於世界多地的歷史寫作者完成,不啻也是一種奇特機遇。

在分享環節,她特別介紹了另外幾則與香港有關的故事:當年擔任退位小皇帝外籍教師的莊士敦,就在宮廷內目睹了救火的全過程。這位畢業於牛津大學卻和東方結緣、後來寫出過《紫禁城的黃昏》這段民初宮廷重要歷史的見證者,來到亞洲的第一站就是香港,他1898年來香港服務於殖民地政府,後被派往山東威海衛,1919年被聘為教師進入紫禁城,溥儀正因他的教導眼界大開而走向世界。

另外一則更為奇特。數位外國人因義務參與滅火而獲溥儀嘉獎,其中就有當時的英國駐北京大使館副秘書周嘉生和妻子周倩雅,以及周雅倩妹妹艾琳芙等。遜位的宣統皇帝溥儀特別賜予牛血紅釉瓷瓶作為禮物。潘鬘在倫敦寫作期間參加聚會,當她講到這段塵封的歷史往事時,一位朋友站起來說:她是我的母親。朋友正是周倩雅女兒查若琳。周倩雅家族為逃避1917年蘇俄革命逃亡上海,她則因受僱為時任英國大使女兒的家庭教師而認識未來的丈夫。

1923年建福宮花園大火的遺物後來穿越時空,被周嘉生夫婦帶到了英國倫敦,後來進入拍賣市場,其中一件被某收藏家買回到香港。這件寶物,正是周倩雅女兒查若琳所擁有的牛血紅釉瓷瓶。現場觀眾也感慨,當時還不知道其中機緣,不然讓有心人拍回故宮物歸原主,該有多好。

這就是建福宮花園復建背後的香港故事。一所故國北方皇家園林從廢墟到昂然重見天地,不僅事關古建材料和工藝技術的搶救性恢復,背後也是一場古文物如何進行現代化修復的觀念交融,亦埋藏着香港眾多有識之士對故國風物和家國情感的無言深情。天地寬闊,文脈人心,在默默耕耘20多年後,一段香港民間社會與北京故宮的美好文化際緣,或到了如蒲公英般散落四方的時候。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