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正寧 油尖旺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副主席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筆者尤其關注有關醫療改革的政策舉措。報告明確指出,醫院管理局將提升公營醫療服務的安全、質素和效率,推進管治改革,並強化基層醫療服務。面對目前社會高齡化與醫療需求激增的挑戰,香港醫療系統亟需突破資源限制的瓶頸。而公私營醫療協作的深化,正是實現資源優化、提升整體醫療服務水平的關鍵路徑。
香港的公共醫療系統長期面臨巨大壓力。隨着人口高齡化加速,慢性病患病率上升,公營醫療機構的負擔日益加重。急症室輪候時間長、專科門診排期久、病床使用率飽和等問題,已成常態。然而,單純依靠增加公營醫療投入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醫療資源與人們的醫療服務需求不成正比是客觀現實,尤其在財政預算受限的背景下,如何「善用資源」成為核心課題。
公私醫療資源呈結構性失衡
香港的私營醫療系統擁有先進設備、優秀人才和高效服務,卻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許多市民因經濟能力有限,無法負擔私營醫療費用,導致私營機構資源閒置,而公營系統卻超負荷運行。這種結構性失衡,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施政報告提出了多項針對性舉措,包括提升公營醫療服務質素、推進管治改革、強化基層醫療,增加醫護人手,並推動醫療創新,促進大灣區協作等等。其中兩項政策尤為重要:一是醫院管理局將以「病人安全為重」推進權責分工改革;二是明年內為賦權基層醫療署提交法案,制訂全港性的基層醫療服務標準,建立跨專業服務網絡。這些措施旨在從制度和服務層面提升效率,但若要真正實現突破,必須借助私營醫療的力量。報告中雖未詳細展開公私協作的具體方案,但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深化合作,可充分發揮私營醫療系統在分流患者、減輕公營負擔方面的潛力。
公營服務宜聚焦基層急重病患
公私協作在醫療領域並非新概念。許多國家和地區,如英國、新加坡和澳洲,都有其成功經驗,從而緩解公營系統的壓力。例如,英國的NHS(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通過與私營機構合作,為患者提供選擇性手術和專科服務,縮短了等待時間。新加坡則通過「保健儲蓄計劃」和「終身健保」等制度,鼓勵市民使用私營服務,同時確保基本醫療的公平性。這些經驗表明,成功的公私協作需具備以下要素:政府需制定統一的服務標準和質量監管機制,確保私營機構的服務質量與公營系統相當;通過稅收優惠、補貼或保險支付等方式,鼓勵私營機構參與公共服務;建立公私醫療系統之間的資訊互通平台,優化資源分配和患者管理;將基層醫療、慢性病管理等服務優先外包給私營機構,讓公營系統聚焦急重症和專科治療。
施政報告提出強化基層醫療,這正可發揮私營機構的優勢。特區政府可鼓勵私營診所參與社區健康計劃,提供預防性服務、健康篩查和慢性病管理,並通過數據平台與公營醫院對接,實現無縫轉介。加強推動醫療數據互通方面,特區政府應主導建立統一的電子健康紀錄系統,在保障隱私的前提下,允許公私機構有限度共享患者資訊。這不僅能避免重複檢查、降低醫療成本,也能提升治療效率。特區政府可借鑒新加坡的健保模式,通過補貼或稅務減免,引導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同時將公營資源聚焦於低收入群體和急重症患者。此外,對參與公私協作的私營機構提供設備補貼等,激發其參與積極性。
施政報告提出的改革方向,將推動公私營醫療協作,打破資源壁壘,實現優勢互補。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私營機構可以幫助分流患者、提升服務效率、引入創新技術,從而讓公營系統更專注於為所有市民提供公平、安全的基本醫療服務。
0 / 255